“三精”发展战略,更稳更优更强上下齐心拼搏奋进,新的彼岸就在前方我愿化成天使,激发同志们的活力与梦想我愿化作火炬,点亮同志们的斗志和希望……2020年12月30日晚,一场自娱自乐的新年晚会在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省环科院)新落成的会议室举行。一首饱含深情的诗朗诵,抒发了员工们对后环评时期省环科院发展的豪迈之情!对于成立仅8年的省环科院来说,2020年注定是其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面对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脱钩的新形势新要求,院领导班子带领全体员工,迎难而上,砥砺前行,用智慧和实干,掀开了省环科院发展的新篇章。一6月24日,省环科院环评脱钩圆满完成暨广东智环创新环境技术研究有限公司揭牌仪式举行。在省环境保护厅党组的坚强领导下,按照“由单位职工以自然人出资成立的企业承接”方针,省环科院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出来人最多,资质保全最好,技术力量保有最完整的”环评脱钩单位之一。在环评脱钩工作中,院领导班子和院党委始终以人为本,顾全大局,坚持“双向选择”,兼顾各方利益,确保了环评脱钩工作依法依规、平稳有序推进,让“出去的开心、留下的安心”,得到了员工们的普遍好评。总体收入下降、技术人员分流、科研基础薄弱……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摆在眼前。何去何从,如何错位发展,如何抓住新的契机,成为省环科院“当家人”首要考虑的任务。不久,《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摆在每一位员工案前。对于这份数易其稿、凝聚了全体员工智慧、为自身发展“量身定制”的方案,省环科院院长汪永红格外看重。“事实上,从一年多前国家提出环评脱钩工作要求以来,我们就在谋划脱钩后发展事宜。方案的即时出台为省环科院今后五年发展指明了方向。”根据方案,未来5年,省环科院将紧密围绕广东省环境保护工作“打好三大战役、构建四大体系”的总体部署,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切实把握广东省环境科院实际需求和学科前沿,以科学研究为主体、技术服务为支撑、产学研相结合为突破口,创新发展模式,注重发展质量,实施“精准服务、精品学科、精细管理”发展战略,聚焦“大人才、大平台、大项目”,以项目带动科研,以科研带动人才,着力打造广东省环境管理决策核心智库和创建全国一流省级环科院。谋划布局首先从部门设置和职能调整开始。省环科院将全院组织架构调整为“本部加基地”架构。其中“院本部”重点实施“3+2+1”的组合式发展模式,即培育“水、气、土”3大优势学科,“环境规划、環境应急”2大重点学科,面向市场做强做大1个环科院公司;相对于本部,“基地”则重点建设四大基地,即院综合实验室、大气科学中心(省大气重点实验室)、省污染场地管理与修复重点实验室、省污水污泥处理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存在感不减,方向感增强!”罗育池,由原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一所负责人转型成为水环境研究所主要负责人,对于这个新成立的部门,他坦言压力巨大。“院里寄予厚望,将水定位为3大优势学科之一,我们将立足广东环保工作实际,在原有工作积累基础上,寻求突破口。”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多来,该所先后开展了《广东省西江水系水质保护条例》等项目研究,并在饮用水源环境调查评估与对策研究、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估与对策研究等领域崭露锋芒。二12月30日晚10时,省环科院高工常春英最后一次将稿件核稿付印后,她长长地吁了一口气。翌日,省内各大媒体在显著版面刊登这份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广东省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俗称广东“土十条”)。广东成为国内第六个按照国家要求制定本省土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的省份。省环科院高度重视该方案编制。在院总工程师肖荣波带领下,生态环境与土壤修复研究所精锐力量全力以赴投入。院里专门安排一名博士高工借调到省环境保护厅生态处无缝对接,精准掌握土污染防治工作的现状和需求,力求做到方案编制有的放矢。半年多来,编制团队先后多次赴基层调研,举办多次研讨座谈会,并先后两次征求省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