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美学》学习小结014汪明溪(指导老师:吴匀)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11信7111077016一、课程认识与定位在第一节课的课程介绍中,老师提及了课程定位与课程理解。对此,我想首先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上学年《艺术概论》课上,李婷老师提到:“美”的定义是美学中最难的问题,通常认为“美”是人对自己的需求被满足时所产生的愉悦反应的反应,即对美感的反应。那么,何谓“艺术”呢。我是这样认为的:艺术是以各种介质或物质的形式,集中表现艺术家对现实的思考、理解、期望等精神诉求,可以被认知、被理解、被欣赏、给人以启发或思考的,能使人产生共鸣的一种抒情手段。我并不能确定自己所理解的是否就是正确的,但我相信:艺术与美一定是一种能够与人的心灵产生共鸣的感性的价值判断。谈到艺术,自然也要说说“反艺术”与“非艺术”。首先,我们要明确,这里的“反”不是“反对”,应该是指方向上的“反向”,而此处的“艺术”也并非我们广义上的艺术大概念,而是指“传统艺术”。因而,“反艺术”是指一种为标榜或现实艺术表现的个性化而采取的极端的反艺术传统和规则的行动(包括创作本身),其标志就是对传统的艺术语言的解构,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实是传统艺术的一次变革和突破,另辟蹊径地在发展趋于完善的传统艺术领域里打开一个缺口,可以说:“反艺术”是现代艺术某一类的“感性别名”。至于“艺术”与“非艺术”的分野,我们可以根据艺术的特性来区分,主要包括:①功利性的有无和独异性的有无;②想象力的有无;③创作活动中自由意志的有无;④技术是可重复的也是可替代的,艺术则不行;⑤艺术是为了审美娱乐、确证和完善生命,以上五点结合起来表现了艺术的价值属性。我们学习这门课程,归根结底不是为了把每一位同学都培养成为艺术家,而是为我们认识艺术、理解艺术、欣赏艺术、第1页共13页分析各种艺术手段甚至创造艺术提供一种正向的引导。二、“艺术”的特点及个人理解针对老师总结的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其重要的几个特征我此前存在一定疑问的,深入思考后,也可以理解“特征”本身的相对性。在此我也针对部分特性阐述一下我的观点。功利性:这一特性与实用艺术的“实用性”区隔有时并不明显,所谓的“纯粹的功利性”其实也并不易于辨识。我认为:当下较为流行的广告设计、网页设计等设计学作为二级学科,都包含在了艺术学的范畴中,但这些设计从根本上其实是为了满足“实用需求”的,更直白些,当设计师在为广告商设计时,设计或艺术本身是为市场经济服务的,但这其中也不乏出色的作品,那么,艺术性在此其实不具备完善的定性体系。我认为:为了艺术而艺术无法创造真正的艺术,因为艺术其实还是为人们的生活服务的,虽然是抽象的精神世界,但最终还是落脚在物质的生活上。“纯粹的功利性”是不存在的,或多或少都具备审美意识在其中,因为创作本身就是一种择优的过程。对这一特性的把握,应结合艺术欣赏,关注艺术创作动机的“第一顺位”要素是“利”还是“趣”。独异性。个人认为这一特性可以体现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两个方面,不同角度也相应会有不同的解释。从艺术创作角度来看,“独异性”主要体现在创作者主观的创作思维和个性的表达风格,不同的艺术家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成长背景,面对同一事物也会存在不同-1-的审美反应,而同一位艺术家在不同阶段也会处于不同的思维状态,因而艺术与艺术家天生存在着互相选择、互相“成全”的关系。从艺术欣赏角度看,“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个作品,因审美载体的不同也会存在不同的解释和理解。但人类的对“美”的感悟是存在一定的共同性的,因为“美感”是人们在社会机制运行下对客观事物达成的共识,本质上对“平衡”、“对称”的感觉需求是共通的,因而艺术欣赏存在“求同存异”的现象。但我们不能否认,“阳春白第2页共13页雪”或者“下里巴人”,不同艺术间存在着相对明显的区隔,我们也是据此来划分艺术风格的。想象力。毋庸置疑,很多艺术品都是创意与想象的结晶,艺术的价值体现在精神领域里的激荡。但是否一切艺术都明显具备这一特性呢。如西方写实派画家,仅仅是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