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教育内容及对当代高校德育的启示[摘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德育存在工具主义、功利主义等问题。《老子》一书作为道家经典,倡导无为而治,在教育内容方面对人自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问题都做了一定的阐述。这些对于解决当前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大有裨益。[关键词]《老子》、教育内容、高校德育当今中西文化交流,西方优秀的科技成果和社会理念正逐步被我们利用和接受。但在引进国外科技优势的同时,西方的工具主义思想也随之而来。功利主义思想不仅充斥着人们的头脑,而且渗透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也包括教育领域。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高校的道德教育是欠缺和滞后的,它往往作为科学知识和文化学习的一种辅助形式而存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德育内容存在华而不实、师生唱高调、教学方法枯燥,单纯说教等诸多问题,而学生对道德教育课程也怀有抵触情绪,学生的整体道德修养低下。老子哲学是前科学的,即未经科学干扰过的哲学意识和思维方式,科学时代之前的老庄道家学说与科学时代之后的海德格尔学说存在诸多相似的哲学观念,恰恰证明了中国道家思想与现代思潮的共通性。将老子的思想用于解决当前高校德育面临的困境,也同样是顺应社会对教育发展要求的。老子的思想都汇集在《老子》一书中,全书共八十一章,分为上篇的德章和下篇的道章,其内容对解决当代高校的诸多问题大有裨益。一、人自身:注重品德修养的提高1.老子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被称为老子三宝,它从宏观来说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从微观层面来说是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必须。首先,仁慈宽容表现为对各种性格的人和不同观点的接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心胸,所谓虚怀若谷,也就是这个道理。其次,精神的真正富足会降低对物质欲望的追求,节俭不仅体现在对物欲的节约,更体现为一种对于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的深刻认识。要真正做到老子三宝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就必须从思想上清静淡雅,“少私寡欲”方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私欲膨胀对道德的侵蚀,他认为一个注重道德修养的人,应当善于支配物质生活,不应该迷恋物质利益,不应该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欲望本作为人的自然之性,在老子那里受到了尊重,然而,老子并不主张奢侈腐化、物欲膨胀,故由此提出了“少私寡欲”的警劝。人必须在物欲声色面前“去甚,去奢,去泰”,把自己的消费享受控制在合理的限度之内,如此方能固守住从道那里禀得的真朴之性,实现人性向“道”的复归。2.对当代德育的启示个人修养是学生立足社会和更好走完人生之路的基础,高校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自身道德修养做起,进而才能形成良好的学校文化。学校首先加强学生个人品行方面的修养,用谦让和节俭的观念武装学生头脑。在现代生活消费意识熏陶下,一部分大学生片面追求享乐主义,生活不够节俭,提倡超前消费,对勤俭节约的意识越来越淡薄,这些现象不得不使我们自我检讨。在学校道德建设中,我们应该树立大学生勤俭节约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节约并不是吝啬,而是一种美德。节俭不仅是对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的培养,更是对一个人坚韧的心志的锻炼,一个人没有不畏困难的品质也很难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取得成就。其次培养学生建立合理的消费意识,这无疑具有一种理性的清醒。从人生修养的角度来看,“少私寡欲”的主张对于教育世人超越世俗名利的羁绊,抵制外物的诱惑,将价值取向转向精神的升华、道德的精进,亦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二、人与人关系:他人优位性1.“为人己愈多,与人己愈有”《老子》81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真实的话不美丽,美丽的话不真实,善意的话不诡辩,诡辩的话不嘉善。领会“道”的人不要求知识广博,知识广博的人没有真正领会“道”。圣人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