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科技工作总结1、科技政策环境不断优化。一是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工作。围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召开全市科技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研究部署了2014年科技体制改革与发展工作。出台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县(市、区)三年行动计划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试行)》、《科技计划体系方案(试行)》,强化地方领导推动科技创新的责任。鼓励各县(市、区)大胆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科技体制改革亮点。二是全面梳理权力清单,推进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全面梳理市科技局权力193项,其中行政处罚14项、行政强制4项、行政裁决2项、行政确认10项、行政奖励7项、其他行政权力156项。认真做好网上政务大厅维护工作,完成行政审批与便民事项的梳理。三是加强科技计划支撑。今年以来推荐上报省级以上重大科技专项32项,项目总投入经费7.03亿元,受理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420项。修订中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范中科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组织开展2013年xx市科技经费大检查,进一步提高科技经费使用绩效。2、创新平台建设持续加强。一是继续做好大院名校的引进工作。今年以来,全市新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6家,投入建设经费超过2亿元。浙江大学、xx市合作建设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工程正式启动,共同建设教学科研水平高、成果转化能力强、国际化一流的科技创新新平台。二是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加快。积极开展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申报组织工作和市级孵化器审核工作,制订《xx市“泛孵化器”建设工程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坚持“企业化、产业化、专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探索“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孵化模式,打造孵化器集群。三是加快建设企业创新平台。组织实施科技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市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的组织申报,新建市级企业研发中心6家。四是积极谋划大科技城的建设。按照省政府关于嘉兴建设“省校合作的一面旗帜、全面接轨上海的示范区、高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创业乐园”的目标要求,突出重大平台第1页共12页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以嘉兴科技城为基础,着手编制大科技城发展规划,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明确战略定位、产业重点和发展目标,形成务实高效的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大科技城的规划建设工作。3、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发展。一是科技金融加快发展。经省政府批复同意,我市抓紧省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创建工作。以改善科技企业金融服务为切入点,以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为方向,制定实施科技金融创新结合三年专项行动方案。创新金融产品,形成天使系列贷款、科贷通、专利贷等多种适合科技企业的金融服务模式。市本级设立了2家科技专营支行,累计授信企业近100家,授信总额达23亿元。成立xx市科技金融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机构,建立企业数据库,共认定304入库企业,有10家入库企业已与科技银行实现贷款或授信意向。xx区“基金小镇”建设步伐加快,累计引进投资类管理公司59家,注册资金7.13亿元,投资类合伙企业375家,认缴资金411亿元。二是继续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目前,我市国家创新基金项目共推荐技术创新类项目87个、平台类项目6个、投资保障类项目2个。组织申报省重大科技专项28项。三是组织实施“115科技企业”培育工程。组织制订了《xx市创新型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启动“115科技企业”申报认定工作。全市新认定省科技型企业164家,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334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157家。1-5月,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71.77亿元,同比增长27.1%,总量和增速均列全省第3位,全市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903亿元,同比增长24.2%,居全省第4位。四是加强高新园区和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完善《xx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认定与管理办法》。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进入全国化工园区前10强。嘉兴光伏高新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共引进总投资达100多亿元的31个光伏类项目,省级企业研究院建设工作持续推进,光伏发电应用项目运行良好。4、科技合作交流成效明显。一是深化“百场科技对接”。突出“五水共治”,在全省率先实施“科技治水”工程,着力引进中科院亚热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