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成长篇》经典影评10篇《安娜成长篇》是一部由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执导,娜迪亚·米哈尔科娃/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安娜·米哈尔科娃主演的一部纪录片/传记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安娜成长篇》影评(一):成长篇看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烈日灼身》的观众,很难忘记片中小女孩的可爱演出,她就是影片导演尼基塔.米亥科夫的小女儿娜迪亚.米亥科夫。娜迪亚有一个酷似她的姐姐安娜,在1980年时只有六岁,当时其父已为国际知名导演,但在俄国拍摄私人的家庭电影仍属违法。尼基塔以拍电影时剩下的零碎底片偷偷拍了这部纪录片女儿成长的电影,前后历经十二年。片中并插入大量新闻片,政治宣传片和尼基塔被禁演的影片片段,经导演自己以诗意的旁白组织成一部风格新颖的纪录片,表达了一个俄国导演对家园与国家的看法与感怀。《安娜成长篇》影评(二):不敢恭维quot;安娜成长篇”讲述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女孩怎样被他的导演父亲教育成一个胆小虚伪的人.小小年纪就要回答父亲关于国家命运的问题.有一次当父亲问到最害怕什么时,她竟说怕自己的回答不能让父亲满意!其实米哈依科夫还是很爱他的女儿的,但正是这种爱扼杀了女儿的创造性.也许全世界的知识分子都是一样的:自以为是,喜欢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然而这一切并没有结束,米哈依科夫还想用同样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小女儿,并在若干年后推出”安娜成长篇”的续集.多么希望这个在”烈日灼身”中活泼可爱的小女孩能够摆脱导演父亲的影响,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安娜成长篇》影评(三):信仰俄罗斯--观后感很显然,米哈尔科夫是持一种中间立场的态度的。尽管他对苏联时代也有些抱怨,但是总体上是大致认可的,而对其后的变动他是不满意的,毕竟他也不能脱离自己所成长的环境的影响,在影片前半部分,他用宁静的乡间气氛来制造一种安全感,那时候人们至少是有所希望和有安全感的,民众是团结的,国家是统一的。而后期则是持怀疑甚至反对观点的,虽然影片是以孩子的成长的表象来叙述的,但是在安娜眼睛后面是父亲的眼睛在闪烁。这部影片可以看作是导演本人的一种各打五十大板的思想的体现,他既不完全赞同苏联时期,也对后来不认可,因为他是一个具有俄罗斯民族主义情结的人,他认可的是强大的,统一的祖国,而不是分裂的国家。因此他后来拍摄的烈日灼人和西伯利亚理发师,都可以是这种折中的民族主义的体现,那就是国家的外部称呼或者政治体制可以变动,但是民族的实质和信仰是不能变动的。他的这个思想也代表了大多数俄罗斯人,那就是俄罗斯还在。他的宽阔的土地,人民,思想文化在存在,没有被美国的锯木机彻底的拔除,他守护着西伯利亚,就是守护着民族的信仰。这部电影让我想到了两本书,一本是《静静的顿河》,一本是《群魔》。在前一本书里,主人公经历了革命与反革命的争夺时代,最后孑然一身回到家里,他看到了自己的儿子,这就是他唯一在世界上剩下的活下去的理由,家园,亲人。而另外一本书,是陀斯妥耶夫斯基本人矛盾的写照。一方面他明白西化派要的自由必定以肢解俄罗斯为代价,二他也不认为社会主义思潮可以拯救俄罗斯,所以他很矛盾。于是,就通过沙托夫的口说--我信仰俄罗斯。俄罗斯还在。没有理由不爱自己的祖国,因为你毕竟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否定这个,最后也只能否定自己,成为斯塔夫罗金。他选择留下来,是为了俄罗斯,而不是其他。所以,他不是塔可夫斯基那样的人,他的作品保留了真正的俄罗斯精神。看那田地,看那原野,一片美丽的风光,看那高山,看那平地,无边草原和牧场,俄罗斯辽阔的地方,这是我的故乡。听那云雀声音嘹亮,林中夜莺在歌唱,俄罗斯亲爱的地方,这是我的家乡。--歌曲《故乡》这就是我眼中的俄罗斯精神,米哈尔科夫《安娜成长篇》影评(四):女孩的成长,祖国的命运米哈尔科夫在《安娜成长篇》结尾说,如果可以的话,“上帝提供给我们力量、健康与和平”,他将在13年后再次奉献上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