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精神永放光芒——《国家与部长》读后感读了《国家与部长》,简直就像是欣赏了一部激情燃烧、战天斗地、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大片,大庆人的事迹、大庆精神、余秋里部长的领导艺术和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一、《国家与部长》,是一部新中国的石油发展史,更是大庆油田的发展史状况。1958年,我国仅有玉门、庆阳、克拉玛依三个油田,共年产石油200万吨,而当时全国年需石油400多万吨,其中多半要靠外汇乃至黄金进口。400多万吨,仅是今天全国年需求的不足百分之一,可见当时经济落后和需油之紧迫。重视。国家看到了石油是仅次于钢铁的战略工业,为此成立了石油部。1958年,为打开石油工作局面,精心挑选余秋里为石油部长。历史表明,这一用人是中央慧眼识英才。挫折。余秋里担任石油部长后,在xx中部勘探出石油,于是搞了川中石油会战,种种原因会战失败了。挫折表明,中国的石油发展历程经历了千辛万苦,并非一帆风顺。二、展现了大庆人热爱祖国、艰苦创业、战天斗地、气壮山河的革命精神。百折不挠搞会战。1959年秋天,余秋里部长不畏川中会战失败所动摇信念,汲取失败的教训,根据在松辽平原的石油勘探情况,决策再在松辽平原搞大规模石油会战。他策划从全国各油田抽调了最好的钻井队伍,从高校和科研单位抽调专业人才,3万名退伍兵和3千名专业军官转为石油工人,共5万人集中到松辽平原的大庆搞石油会战,开始谱写大庆油田发展的光辉历史。白手起家,艰苦创业。5万余人一个月内一起拥到松辽的萨尔图,没有任何住宿条件,生活条件极差,他们克服了起重机少、运输车辆少的困难,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工人们硬是靠肩杠人拉,把几百吨重的机械和设备像蚂蚁搬骨头似的卸下来、运到个个井位;在还不具备开工的条件下,王进喜喊出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的豪言壮语,端水和泥浆,5第1页共4页整天零5个小时打出了会战以来的第一口井。这5天多王进喜没离开过机台,没合过眼,带伤作业,房东大娘第一次见王进喜这样没命干活的人,感动得直对人说:“王队长真是个铁人啊”。这第一口井震动了参加会战的几万人,激励和鼓舞大庆人掀起了钻井劳动竞赛。热爱祖国,战胜考验。1960年夏末,国际上由于中苏关系恶化,美国给中国施压,国内又遇上自然灾害,饥饿是对全国人民的考验,更是对大庆人的考验。大庆人每天吃7两粮的菜团子、喝菜汤汤,挖野菜充饥,有三分之一的人浮肿了,但是他们忍着饥饿、病魔、疲劳,经受着雨季、蚊虫的折磨,干着饱汉也干不了的活,生产一刻也没有停止,生产指标不断提高,打井速度不断刷新,还赶超了俄罗斯创造的单井速度和年打井进度的世界纪录。王进喜喊出了“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壮语。有铁人做榜样,大庆第一个4亿吨的储量从见油到得到确切数据才用了七个月,而先进的美国、苏联都得用三四年。三、展示了余秋里部长高超的领导艺术和人格魅力。有大气魄。开发大庆油田,既没经验,也不大了解各方面的情况。但余秋里部长以开发大油田为目标,以几万人大会战为保证,以三万多转业和退伍官兵的过硬作风为依靠,以技术力量为支撑,在基本没有生活条件、工作条件的情况下,把5万多人指挥得井然有序,迅速投入到正常的生产和科研中,战胜了雨季、烈日、饥饿、严冬的考验,以世界最快的速度开发出来高水平的世界级大油田,展示了余秋里的魄力。善抓典型。余秋里在革命战争时期就善于树立部队的典型,铸造军魂。在大庆油田建设中更是这样,先后竖起了“铁人”、“功勋钻井队”、“红旗钻井队”、“钢铁钻井队”、“卫星钻井队”、“技术能手”、各行业的“十大标兵”等等,开展“生产运动会”、争夺世界冠军等劳动竞赛。正是用王进喜和1202钻井队等典型的带动和激励,取得了大庆油田建设的辉煌成就,铸造了大庆精神。这实质是余秋里部长的政治工作艺术,鼓舞人们用精神的力量来战胜物质条件的严重不足,用革命的意志克服困难,去争取胜利。第2页共4页以人为本,关爱群众。6月初,余秋里部长看到工人身上穿的棉衣全是泥水,工人脱掉一秤有十几斤重,都两个月没换过。余秋里部长立刻决定把职工的家属组织起来,成立缝补厂,专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