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新课程中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指出:“让学生自己去寻求问题的正确答案,不仅对他们领会知识和掌握技巧,而且对他们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具有丰富的教案功能,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一研究性学习简述.“问题”意识——是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基础。研究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其思维方法就不可能具有“独特性”、“发散性”、“新颖性”,而这三个特性恰恰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所必需具备的。所以教案上,教师设计各种“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根据有关信息,结合已有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经过充分想象,用心去比较、分析、综合、归纳、判断所获得的信息,然后对信息进行加工,发现并提出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内在心理基础。.学习科学观点、科学方法是形成研究性学习的核心。“认识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这是布鲁纳的一句名言,在传统教案中,教师往往只侧重指导学生如何做,有几种具体的解题套路,即已演化成了根深蒂固的一套“学答”习惯,学生已自觉和不自觉地学会了做套路题,用迁移、套用相关知识的方式完成了一道又一道的封闭题。学生不愿意作知识梳理,构建知识网络,不看课外读物,不了解生活、生产中与化学相关的问题,面对知识社会的挑战,在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和时代性的同时,教师必须注重:指导学生学习科学观点、科学方法,要从纯学科、封闭式的“题海”中解脱出来,引导学生创建自己获取知识的途径,自行开展分析、综合、判断、尝试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2/5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态度不断得到强化,把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观察感知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独立思维与合作学习能力、表达评价能力获得平衡和谐的发展,而以上诸要素恰恰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二新课标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案中的实施方法。研究性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探究,我以《盐类的水解》实验探究课为例,阐述我在课堂教案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方面的具体做法:()创设情境,设计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出问题)。在“探究学习”教案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案内容,创设恰当的情境,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是教案设计的关键,是支撑和激励学生学习的源泉,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切入点。探究来自问题,问题始于质疑。设计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思索某个化学问题,提供学生探究所需要的材料。问题可以从学科知识中引发,也可以根据学生需要设计。教师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语言阐述,可以是实验,也可以是图例或实际情景。我一开始就提问学生:“同学们都知道,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那么盐溶液显什么性呢”学生回答:“显中性。”我让学生动手做碳酸钠溶液使酚酞变红色的分组实验,全体学生感到惊奇,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这样就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通过教案模式加强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观察感知能力,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基础。()提出假设(研究方向)。3/5借助于观察、实验、归纳、类比以及概括经验事实并使之一般化和抽象化,形成猜想或假设。我再让学生用pH试纸检验醋酸钠、氯化铵与氯化钠三种溶液的酸碱性,学生惊讶的发现盐溶液有些显中性,也有些盐溶液显酸性或碱性,这样抓住学生急于求知而又无法得知的最佳思维的时刻,组织他们讨论思考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的原因是什么,提出研究方向。使学生从发现问题出发,提高提出问题的能力,并可激发学生多角度提出问题。()组织研究(制定计划)。根据研究方向,设计探究方案。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得出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的原因是由于溶液中和—浓度相对大小不同的缘故。那么盐溶液有些显中性,也有些盐溶液显酸性或碱性,究竟是什么原因?我把全班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