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春酒》及教学反思篇一:《春酒》教学反思龙源期刊网.cn《春酒》教学反思作者:史凤林来源:《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4年第08期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054-01为了参加校际的比赛,必须采用学校的“六部”教学模式,即:明确目标、当堂学习、学习检测、提升拓展、时段识记、巩固检测。同时,因为我是初三教师,要求借用八年的学生,因而增加了此次讲课的难度。为了这节课,我选取了八年级教材中《春酒》一课,这一单元都是反映中国传统节日和民俗的文章,这篇文章也反映了作者琦君对童年生活和故乡生活的怀念,学生一方面比较熟悉这样的生活;另一方面,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在备课时,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重点准备:1.因为上课的学生不是自己的学生,彼此比较陌生,如何导入,既让学生没有陌生感,又能很快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我在备课中着重考虑的问题。我设计了几个不同的方案,最后选定一个方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我为什么会选择他们班作为讲课的班级,这样,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打开了,课堂热闹起来了,我借助一段话将学生发散的思维聚拢过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品味到诗人旷达的胸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品味到诗人深邃的内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们品味到词人磅礴的气魄。今天,我们一起品味琦君的《春酒》,是怎样的滋味!一方面导入新课,一方面切合语文的特点,自然导入新课。从实际课堂的效果来看,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学生有想表达的愿望,却延长了上课的时间。这一点在以后的备课设计中,我会考虑更加全面仔细。2.在“六部”教学模式的运用上,我更多考虑的不是教学内容方面,而是如何创新运用“六部”教学模式,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为此,我做了以下的创新:(1)学习目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我和学生做为一个整体,将目标尽量分解,便于学生理解学习目标。同时,设置不同掌握等级,区分出重点及掌握和了解的区别。(2)将当堂学习检测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将字词部分提前到导入新课之后,检测学习预习效果;通过小组互批、互考,完成此学习任务。另一部分学习检测是在学生当堂学习之后,学生细读文章之后,作为学生阅读检测,采取先自学后合作,然后检测的方法,以抢答、规定人员答题、小组派成员汇报等不同形式进行答题。一方面对学生学习、合作的成果进行检篇二:《春酒》教学反思2/7《春酒》教学反思《春酒》教学反思任何一个课堂的准备都不是教师个人的思想体现,每个环节都要以学生的接受状况和呈现状况来精心考虑和安排。问题的设置,教学方法的使用等都是围绕学生这个中心角色来安排。每个过程都要想到可能的或未知的。所以,准备过程就是教师脑海中一个简单的假想过程中的师生对话。这是我备课过程中最大的心得体验,也是最呕心沥血的一个准备过程。上课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调动体验,营造情境情境导入,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情绪调动是课堂关键,所以,在学生走入课堂的等待过程中,播放他们最熟悉的儿歌《外婆的澎湖湾》这首轻松快乐的歌曲,然后问他们的童年有何趣事,这是一个有话可说的问题,学生的话匣子随之打开,有趣的故事让学生忍俊不禁,都在津津乐道,欢乐的氛围潜入课堂。二:围绕导语,一线串珠,在此课的设计中,我主要抓住导语中“最美好的回忆”设置问题:1回忆了哪三件事(把握内容);2在这些回忆中有哪些美好的人(人物赏析);3,为何这些回忆是最美好的?其中包含了哪些味道?(情感挖掘)这三个问题设置,概括了文中内容,品味了语言,赏析了人物,感悟了情感。三:读中品味,读中感悟散文的教学一定离不开朗读,这篇清新素淡有典雅隽永的文章更适合朗读。所以在品味语言,赏析人物这个环节我指导学生朗诵,在对最后一段的朗读中去感悟并内化共鸣思乡情。四:自我体验,仿写练习语文的学习是听说读写的一个整合过程,学生的练笔训练也很重要。在情感被唤起的当下更容易情动于心而发于言,考虑到这个扩展延伸部分,引用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