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不是学生的全部“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分数决定一切。决定了孩子命运;决定了孩子情绪……被老师们认定为“差生”、“后进生”的孩子们躲在阴冷的角落里,备受冷风冷雨的侵袭,遭受同窗们的嘲笑。在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有一条:“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是第一次写入师德当中的非常人性化的规范,它肯定了人的能力的多样性,人才的多样标准,让人倍感用心之良苦。我觉得真正要做到以上规范,需要教师以博爱和长远的目光面对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认为以成绩为指标“量”出来的“好”学生,不一定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社会需要的是适应能力强,在某方面、某一领域有专业特长的人,一个人不可能把在学校学到的所有知识在社会中都用得到。所以我们的老师要树立一个坚定的信念:每一个孩子都独特才华,都有自己闪光的一面。在我们的音乐课上我一直坚持一个标准,那就是针对学生个性、特长因材施教,尽可能地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肯定学生各自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时刻充满自信。因为多一个评价标准,就会多一位甚至一批成功的学生。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科学家,或者是艺术家,因为我们所教的学生不能像生产线上的产品一样,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教师要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定做一把“尺子”,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我们不要求每一位学生都成伟人,我们要做到的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教育中获得自己成才的道路。在现今的社会,教师只所以会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并以不同的态度对待之,原因就在于把分数看得太重了,把分数当作是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这显然是不理智的、不客观的。我至今不否认考试是现今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方式,分数也是对学生和老师们的一种直观评价和水平测定,虽然学业成绩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该学生目前的发展水平,但并不代表一个学生发展的全部。很多在学校里学得不好的学生,走上社会后却大有发展前途的现象就说明这一点。如果没有了分数的压力,我们的教师可以让他们的学生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发展,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他们会用心去做,各尽其才,活在自己快乐的一片天地里。如果没有了分数的压力,我们的教师就有了思考的空间,就有了创新的空间,他们会把自己身上的潜能发挥到尽致。所以,作为老师,一定要明白一点:分数不是学生的全部,在学生面前不以分数为定论。要真正做到爱每一位学生,不管他们是美的,还是丑的;是优秀的,还是不起眼的;是富有天赋的,还是天生愚钝的,是成绩优异为老师争光的,还是分数考得很差、拖了班级后腿的,老师都要用爱心和耐心,把每一缕爱的阳光同样热情地照耀在每一学生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