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与书相伴一生散文这里说的大哥,是我的姐夫哥。谈到与书相伴一生,还得从他与姐的婚事说起。那是贫穷的年代,我家住在山里,大哥家住在山外,中间是一座高大巍峨的大山。大山终年白云缭绕,人迹罕至,姐是如何嫁出去的呢。那时,山里年年闹饥荒,邻居一对夫妻到山外贩粮到山里卖。一个夏天的正午,他们买好粮走出十多里,晴朗的天空突然乌云密布,下起瓢泼大雨。可是,距离落脚的驿站还有三十多里地呢,咋办。如果今晚赶不到那里投宿,笫二天到不了家,就要错过山里的场期卖不出粮食。顶着大雨前行吧,泥滑路烂,一百多斤重的东西压在肩头不说,粮食触了水问题就大了。夫妻俩心急如焚,来不及多考虑就钻进路边一座茅屋。茅屋的主人是母子二人,对人十分宽厚热情,见有人进屋,急忙招呼应酬,端茶送水。他们知道客人从山里来贩粮遇上大雨为粮食发愁,就毫不犹豫地拿出家中育秧用的塑料薄模,帮助客人包裹粮袋。老天像在捉弄人,他们刚好收拾停当准备上路,雨就停了下来。客人要把薄膜还给主人,主人说三伏天的脸说变就变,还是留着吧。客人要付饯,他们也不要。母亲还吩咐儿子从屋后树上摘下几颗梨送客人路上解渴。夫妻俩十分感激又无以报达,终成姐的媒妁。听母亲要把自己嫁到山外,姐担心离家太远照顾不了家庭不同意。母亲说傻女子,你照顾得了家庭一辈子吗。我和弟弟们还舍不得你走远呢。但山里年年饥荒你不是不知道,嫁到山外对你好,如果有心有条件了,还可以帮衬一下家里啊。姐嫁到山外时,大哥年方二一,与姐同岁。他个子不高,皮肤油黑,箭眉大眼高鼻梁,一副英气勃勃的模样。做为婆婆的母亲却瓜黄体孱满头白发,显然是老了,家中粗活重活都靠儿子做。可是,儿子是个手不释卷的书呆子,初中毕业回家兜里总别着一本书,一有空就坐下来盯着书本不放。即使“昼出耘田夜绩麻”的农忙夜,也要挑灯读上一阵,直至母亲一次次摧促。由于儿子读书常常误事,母亲处处都得格外操心留神。第1页共5页姐的进门,让婆婆如释重负,大事小事一股脑儿压在姐肩上。不到一年,风烛残年的婆婆卧病不起,姐除了料理家务,田头地里忙碌,还要给婆婆端屎接尿,冼澡更衣,忙个没完没了。姐的勤劳善良,日夜辛劳,婆婆看在心里。临终前,她把姐和儿子叫到身旁拉着姐的手说:“这个家就交给你了,不懂事的儿子还靠你好好当待啊。”接着,叫儿子开箱拿出一个小包,把多年来准备修房的一点积蓄交给姐,了无牵挂地撒手而去。想不到母亲的离去和临终时的话语,深深警醒了儿子,大哥一下长大成熟了。为了家庭,他不再对书本那么痴迷,白天黑夜重活苦活抢着干,事事处处与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由于夫妻二人齐心协力,持家有方,母亲去逝几年后,他们就建起一幢两楼一底的大瓦房,养了一个人见人爱的胖小子,实现了母亲梦寐多年未能实现的愿望。但是,物质生活带给人的幸福是有限的,妻子儿女也并非人生乐趣的全部。家庭一年年好起来后,大哥又对书本爱不释手,情有独憧。他不抽烟不喝酒,也不打牌串门子;读书,自然成为他劳动之余的全部爱好。那时身居乡村,要经常有书看是困难的,要弄一本好书看更是不容易。一年春天,姐要大哥去附近一个繁华集镇购买蔬菜种子。大哥兴致勃勃来到镇上,还没到农贸市场就先钻进一家新华书店。店里各种图书琳琅满目,大哥看得十分眼馋。走到畅销书的柜台前时,一本《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长篇小说跳入他的眼帘,这不是改编成电影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名著吗。大哥拿起书本,心和手都在颤抖。他激动地翻看简介又看了一下书价,思想起了激烈斗争:兜里的钱就这么点,买不买呢。要买,菜种就泡汤了,回家如何向妻交待。不买,实在不舍,机会难得啊。他久久徘徊柜台边,几次把书拿起来又放下去。大哥的异常举动引起售书人的注意。“小伙子,买书吗。”第2页共5页没想到售书人一句话,迫使大哥鼓起勇气买下了书。也是书激发了大哥的灵感,他忽然想到一个回家交差的办法。回到家里,大哥失望地对姐说种子没买到。姐认为市场脱销了,问钱呢。大哥说他刚到农贸市场门口就看见围了一大群人,挤进去一看是邻村一位初中同学不小心自行车撞倒一位老人的货摊,老人把自行车押着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