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从“新”开始现今实行的高中音乐鉴赏课,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必修课,它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平台。其目的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激发他们热爱音乐的情感,练就基本的音乐能力和审美能力,进而使学生将音乐当作自己的终身伴侣为了逐步向提高学生音乐素养这一最终目靠拢,几年来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面对大量具有极高艺术性和审美价值的音乐作品,我不断尝试、努力探索,并始终坚持从“新”开始这一理念。一、以“新”的学习方法,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现在的高中生,随着心智的逐渐成熟、接触新鲜事物的增加,社会生活经验越来越丰富,他们已成长为一群相当有主见的小大人了。在课堂上,我们若是仅仅教授课本中的曲谱、乐理等知识,那只会把学生带入一个枯燥乏味的课堂,使学生对音乐鉴赏课失去兴趣,造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涣散的可悲局面。因此,我尝试在把握课本教学的基础上,拓展思路、探索实践,想方设法丰富课堂教学,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用新颖的学习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参与、获取知识。1、联想想象,用“看”帮助听采用“主观想象法”。让学生闭上眼睛,根据我的描述、结合音乐,展开联想接着,为配合介绍的内容,我以低沉的声音、缓慢的语速开始描述恰克合唱的演唱环境——“夜幕降临后的巴厘岛,一两百号上身赤裸的男子分成五个圈,围坐在篝火周围,晃动身躯,大声地为古老祭祀活动中的巫术仪式歌唱。”介绍临近结束时,我将音响中原本作为背景音乐的恰克合唱的音量调大,营造气氛,帮助学生联想想象、感受意境。音乐本身是一门听觉艺术,“听”是音乐欣赏的首要途径。作为体验性极强的音乐课堂,更是学生们想象力和创造力驰骋的场所。进入角色地聆听,让学生的思维带上“眼睛”,多角度的挖掘音乐作品的内涵,使音乐变得更加形象了。这样的“视觉”联想,不是凭空乱想,而是音乐欣赏的第三度创作,加上音响中那层层迭起的气势辅助,作品中想要传递的那股原始的推动力、那股旺盛的生命力,便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学生们的音乐感悟能力和想象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有效的提升。2、团队合作,趣味练习之前的联想欣赏,已增加了学生们继续探究恰克合唱的兴趣,于是成胜追击在学生们兴趣倍增的同时,采用“团队合作,趣味练习”的方法,进入“参与实践”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这是一个需要相互协调配合的活动环节。首先,采用教师示范的方式对图示加以解释,引导学生跟随练习,学习这一谱例的打击,待学生基本掌握后,让学生分组练习,让他们熟悉每行不同的节奏型。接着,将全班分为四组,一组一行,根据我给出的固定时值,大家各就各位喊出自己的节奏。然后变换行次,让每个学生每种节奏型都能练到。待全班练习后,采用四人小组为一单位,给他们自由练习时间,自由组合、练习、交流,最后请大家互相展示自己的训练结果。通过这一环节的实施,不仅促进了课堂活跃氛围的形成,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热火朝天的学习环境,同时也使他们复习了关于节奏的乐理常识,且亲身感受了这一来自印尼的独具特色的节奏型,更重要的是在学生进行展示的同时,思维更加敏捷了,反应更加迅速了,团队合作能力得到提高、班级凝聚力得到体现。这一新颖趣味的练习,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由于兴趣被激发,参与热情大大提高,使整个课堂笑声连连。最后,鼓励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发明、创造新的节奏型,以类似恰克合唱的模式进行比赛、游戏,这样既能促进同学间情感的交流,培养学生愿意合群、互帮互助的高尚情操,也将音乐元素逐步融入了日常生活学习中。教学中,我采用了这种聆听、联想、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出发点,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们在动耳、动眼、动心中得到体验,在动口、动手、动脑中进行创新,继续为“让学生不仅喜欢音乐,还喜欢上音乐课”而努力。二、以“新”的教学手段,拓展学生音乐视野音乐本身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教育也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和外延现在的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