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最后一课》结束环节案例VIP免费

《最后一课》结束环节案例_第1页
1/1
我在教学都德的《最后一课》时,在接近尾声,提出了最后一个问题——师:屋顶上的鸽子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请问,这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生:(学生纷纷举手,一个平时像小弗朗士一样调皮的男孩站了起来)这是对德国侵略者的控诉和讽刺,因为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明天开始只许教德语。可是,阿尔萨斯和洛林是法国的土地。师:(热情地表扬了这位学生)对!你说得太好了!(教师觉得学生已经很好地理解了《最后一课》的主题,再去总结全文,概括主旨已经没有必要。于是,教师深情地读起来课文)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沉默。教师哽住了,读不下去了。教室里鸦雀无声。教师仿佛就是韩麦尔先生,进入了角色,拿出一支红粉笔,转身朝向黑板,使出全身力量,奋笔疾书:法兰西万岁!)正在这时,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深情地注视着教师,教师做了个手势,于是班长喊道:“起立!”同学们“刷”地站了起来,向教师表示了前所未有的敬意……古人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为了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理解,促其回味、咀嚼,针对教学重点、难点,教材特点,文中的名言警句,独到的写作方法等,教师予以扼要地强调,重锤敲打,使学生得益较多。这种结尾如同撞钟一样,让宏亮的钟声弥漫课堂,使教学收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这节课的结尾,匠心独运,艺术巧合,教师进入课文角色,运用文章情、教师情感染学生。对精彩段落范读,撞击学生的心灵。原小说,在高潮中结束,震撼了读者的心灵;这篇小说的课堂教学,也在高潮中结束,紧扣了学生的心弦。毫无疑义,这种结尾留给学生的印象是深远的,弥久而更新。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最后一课》结束环节案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