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人是怎样传递的一、关于热传递与热传导热传递和热传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热传递有传导、对流、辐射三种形式。修订版教材在让学生做了多次热传导实验以后,当要强化概念时,却把概念定义为热传导(见色块中的文字表达),这是一处明显的错误。修订版教材在课文第47页“资料库”里,增添了阅读资料——“热的传递方式”,对比课文与资料中的文字描述,自相矛盾显而易见,在教学中必须予以纠正。根据“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的编排内容,本人认为这篇课文的课题还不如改为“热的传导”为好。在学生完成了分组实验以后,建立好热传导的概念。在资料阅读中掌握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实际上,修订版教材将对流、辐射(“电磁波”之说值得商榷),放到资料库中,作为阅读材料,对第8课“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的学习是有所影响的。课程改革后,初中、小学《科学》的衔接也存在着问题,据浙教版的初中科学教材编排,认为小学已经讲透了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初中已经不再安排这一内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这块内容应该适当再强化一下。二、关于热传导实验教材修订前后,这篇课文都保留了热传递的学生实验,课文中的表述如下:这样的文字表述配上漫画式的插图辅助,在教学中会起到误导作用。“用蜡将火柴一根根粘在铁丝上”,照图上的样子是很难准备的,即使粘上去了,在搬动的过程中,说不定哪根火柴在铁丝还没加热前就掉下了。为此建议在教学中采用以下装置,将熔化的蜡液倒在玻璃上,做成一个个蜡环。实验时,将铁丝改为直径2毫米左右铝丝或铜丝。在金属丝上套蜡环时,右侧等距套3~4个,在酒精灯的左侧也可以套1个蜡环,以证明加热时,热是向两端传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