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卓晓娴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搭建的平台上展现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分享智慧的过程。因此,不要用繁琐的分析、问答,机械的练习,无必要的表演或无目的的扩展活动挤占了读书的时间,代替了读书。阅读教学一定要重视读。但读也要讲究方法。下面是我个人的粗浅认识。一、明确读的目的,保证读的时间初读课文,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读。如教学《钱学森》一课,揭题后,我让学生交流课前预习搜集到的关于钱学森生平的资料接下来设疑:钱学森在美国有那样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为什么他会毅然放弃而一心要回国呢?由此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在自读时提醒学生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联系上下文或字典词典初步读懂新词的意思。这种目的明确的阅读,效率极高。如果只读不思,就不可能深刻掌握文章的内容,就会流于肤浅。所以还要必须保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充分的思考时间二、创设读的情境,增强读的趣味精读课文,要根据教材,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如何让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中去,仅仅象以往靠老师的一张嘴一本书,就能打动学生,是很难实现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课文。学习古诗,我通常是借助图画再现情境的。借助图画可以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面的颜色、明暗中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如《观书有感》,我用绘声绘色的朗读和挂图,配以柔和的音乐,再现教材所描述的意境,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想象池塘的美景:清澈见底的池塘有源源不断的水流进来,蓝天、白云倒映在水中,池塘边长满了水草……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三、尊重读的个性,加强读的指导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但是也要加强阅读示范和阅读指导,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在教学《钱学森》一课中的第四自然段,如何指导学生认真读好钱学森对留学生们说的话:“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我是这样做的:首先让学生默读并思考,这一自然段有没有令你感动的地方?把令你感动的地方画下来。接着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让其他同学认真听他读得怎样?好在哪里?有什么建议?学生发表见解后,教师加以评议,指导。请全班同学自由读一读,体会一下。最后,是我来范读。在多种方式的朗读中,学生深切地体会到钱学森报效祖国的满腔热情和强烈的爱国心。总之,教师上阅读课,要知道为么读,不是变着花样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这样读很无聊。要让学生带着任务读书,让学生感受阅读乐趣,享受阅读生活,增强阅读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