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月日(第周星期)教学目标知识1、分析比喻的含义,体味比喻说理的作用。2、学习运用比喻手法阐述观点的写法。能力反复朗读,品味词语,体会作者的豪情壮志。理解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的“雄健的精神”。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联系生活,正确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1.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蕴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2.正确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教学难点揣摩本文比喻中蕴涵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与师生活动设计意图1、创设情境,展示目标导入课题:、李大钊生平介绍:李大钊同志,字守常,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在青年时代就确立了救国救民、“再造神州”的宏伟抱负和坚强决心,大力宣传“共产主义在中国必将胜利”。党成立以后,长期领导党在北方的各地组织,开展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斗争。一九二七年四月六日不幸被捕,在狱中历尽磨难,顽强不屈,四月二十八日壮烈牺牲,时年仅三十八岁。这里录一首李大钊留学日本时(一九一六年)作的《口占一绝》: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1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与师生活动设计意图2、自学指导,自主探究3、分组讨论,合作探究4、交流展示,精讲点拨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让我们再次带着对为革命事业献身的先驱者的崇敬来学习这篇课文。2、背景介绍:此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请大家回顾中国在这一时段的社会状况。1.播放朗读录音,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重音、感情等。2.师生合作读文,教师读第一段,找四名学生读后面几段。并提出要求:划出自己不懂的语句;读文后你想说什么?你认为作者的写作思路是什么?师生合作读文后,找生评价;互相交流不懂的语句,师生共同解决;生交流自己读文后的感受,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生说作者的写作思路,达成共识。写作思路a.历史的道路崎岖不平,全靠雄健的精神冲过去。b.民族生命的进程就像江河的进程,是曲折坎坷的。c.人类的历史生活正如旅行,在奇绝壮绝的境界才能感受到冒险的美趣。d.中华民族的道路崎岖险阻(国运艰难),需要有雄健的精神才能欣赏到壮美的趣味e.中华民族国运艰难,需要我们发扬黄河那种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1.从课文的标题来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要揭示两者的关系,你能结合标题,把作者言而未尽的意思说出来吗?标题应该怎么读?生思考后回答,师生达成共识:(在国运艰难的时候,要发扬雄健的精神,为民族的尊严和发展而奋斗、奉献。)师生共同讨论标题的读法。2.指生有感情的读文,思考:文中艰难的国运是指什么?(请用四字词语概括)当时我国面临怎样艰难的国运呢?。25、当堂训练,反馈巩固生读文后,其他生评价,师适当点评。生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文中艰难的国运是指:回环曲折、崎岖险阻;当时我国面临怎样艰难的国运是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国内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意思正确即可,师对生的回答尽量给予肯定。)3.国运艰难的时候,要发扬雄健的精神,文中所提到的雄健的精神是什么精神呢?请有感情的读文回答。生读文后回答:.“雄健的精神”,也就是民族的精神。“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雄健的精神”也就是这种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4.本文用一系列比喻来说理,既生动形象又有说服力。试指出文中用了哪些比喻,表现作者什么情怀。生读文后四人结组讨论回答:用长江大河比民族生命进程;用扬子江黄河比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用“浩浩荡荡”比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用“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用“曲折回环”“崎岖险阻”比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用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比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用“浊流滚滚,一泻万里”比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表现了作者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气馁,坚信革命必胜,民族必兴的雄健豪壮的气魄,和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及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师对生的回答要多给予表扬和鼓励。)5.领会到作者的豪情壮志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