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探索的乐园小学数学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认为“学生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就应当是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运用各种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地探索,从发现中寻找快乐,在快乐的寻求中悟出学习的一般规律,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一、巧设情境,唤醒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内在的矛盾冲突。如果不能有效激活学生内在需求,也就不可能引发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活动。为此,教师要花大力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善于提出一些既让学生感到熟悉,又需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切身体验数学就在孩子们身边,进而形成主动探索的欲望。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我首先创设情境“上个星期,我校去春游,学校为我们三、四年级准备了680份食品,请同学们帮忙分一分,每个年级可以分多少份?”学生读完题目之后都跃跃欲试,第一位学生说:“我认为可以把680份平均分给两个年级,每个年级可以分得340份”,听完这位同学的发言之后,很多人都这样认为。这时第二位学生站了起来说:“我不同意这样分,你以为每个年级的人数都相等吗?如果一个年级有300人,另一个年级有380人怎么办?”一石激起千层浪,已经有些辩论的味道了。我就顺势引导:“既然平均分不是很合理,那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标准来分呢?”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后认为就应该按照班级的人数来分,这样是比较合理的。在这个基础上,我就说:“实际上三年级有学生327人,四年级有学生353人。”这样,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由学生的发言引出本节课需要讨论的问题,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自主地去探求新知识,又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创设情境的种类很多,比如有问题情境、合作情境、操作情境、开放实践情境等,而创设情境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如:故事情境、生活情境、比赛情境、游戏情境、操作情境等。创设什么样的教学情境,不同的课题,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必须结合学生实际,结合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抓住重难点精心设计。如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情感迁移能力较弱,因此,在一年级教学中我常常会运用贯穿始终的情境教学例如,我在执教以“买书”为主题的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时,将买书的生活情境贯穿始终:先是以老师需要“买书”来到“书店”开始导入,然后发现每种书的本数不同,学生提出了数学问题,需要计算来解决,于是引出新课;“买书”需要了解价格,价格的限制引发多种选择性,这种开放性的问题促进计算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在实践应用中,老师以“想不想了解书中故事?”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老师将藏在教具后的练习要求幻化成一个又一个神秘有趣的故事(变式练习)的形式出现,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教师的精心设计带给学生平等、宽松、民主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氛围。二、合作交流,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要满足儿童这种强烈需要,就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索知识,获得知识。在合作交流中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控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更好、更深入地进行探究,并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的调节和学习效果的恰当评价。数学是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之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经常给学生提供亲自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促使外部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内部智力活动,只有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