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的宋元文化平川区复兴中学张胜山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对司马光和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学习,知道《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并能识别《史记》和《资治通鉴》两部史书的不同体例。通过对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及其代表作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史记》和《资治通鉴》两部史书的不同体例,明确纪传体和编年体两类史书的编撰特点,初步培养比较问题的能力。对优秀宋词作品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课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以增强对元代戏剧艺术的了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司马光的了解,明白成功伴随着艰苦的努力,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李清照、辛弃疾忧国忧民的情怀依旧关汉卿同情人民疾苦的情节是前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图、启迪学生关心国家命运,关注社会发展。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资治通鉴》、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和元杂剧。难点:元曲的特点。三.教材分析宋元时期,我国不仅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许多领先世界的成就,在史学、艺术等领域也是成果辉煌,是我国古代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司马光也因在史学上的巨大成就,与司马迁一起被称为“二司马”。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坛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风格多样、取材广泛、思想丰富,优秀词人和作品层出不穷,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元朝是我国戏曲发展的重要时期,关汉卿的《窦娥冤》集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宋元文化高度发达,对中国以及世界文明的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古代文化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它上承隋唐,下启明清,以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上又一个文化高峰。四.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喜欢听讲故事,学习历史的兴趣1较浓,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参与活动的热情较高。但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较差,有待提高。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家知道,民族文化是民族之魂,中华民族创造的中国文化始终以其独有的源多流广博大精深,深刻地影响着世界,身为中国人的我们,更应该了解民族文化的精髓,陶冶情操,完善素质,使我们不仅仅是中国人,还要具有中国魂。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文化的一个片段――繁荣的宋元文化,在浩瀚的史学、意境悠远的宋词和“感天动地”的元杂剧中,领略它的风采。(多媒体展示)讲授新课:请看大屏幕,谁来给大家讲讲画中的故事?(学生活动)(多媒体展示)教师评价。(多媒体展示):司马光,北宋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并结合自己的知识说一说关于司马光的故事(学生活动)教师:我们一起来学习“司马光与《资治通鉴》”1.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师生互动:(多媒体展示)(1)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书?教师:谁知道“鉴”的原意是什么?对,是镜子,资是“提供”的意思。学生答:从书的名字上我们就可以看出作者写书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的经验。(2)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阅读课本,找出答案。(3)这本书的体例是什么?(生答)。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表格,讲述纪传体和编年体的区别,并适当补充一些史学知识,如通史、断代史、国别史等。比较《史记》和《资治通鉴》(多媒体展示)教师过渡语:在宋代,不仅史学上取得了光辉的成就,在文学上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巅峰。宋代文学的主流是词。下面我们来学习“意境悠远的宋词”。2.意境悠远的宋词教师讲解有关词的基本知识。展示本人词作。问:你知道宋代最杰出的三大词人吗?请看课文,找出他们的代表作。(学生活动)(多媒体展示)2教师配乐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师示范,学生学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欣赏词朗诵《如梦令昨雨夜疏风骤》学生分组进行朗诵比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合作与探究:(1)、谈谈你对三位词人作品的总体印象,说出他们作品的风格。(学生活动)(2)、比较苏轼和辛弃疾作品的相同之处。(学生发表观点,教师点评)教师过渡语:宋代是我国词的鼎盛时期,而元代则是我国戏曲艺术的成熟时期。下面,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感天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