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陈出新上好复习课韩城镇中心小学王迎辉复习课就是依据记忆规律,通过特定的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已经建构的知识进行巩固、深化、扩展的课型。复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知识的综合化,因此,复习时要注意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将前后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链或知识网,这是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重要途径。复习课不是简单机械的对知识技能的重复,而是合理运用变式多途径、多种形式的刺激学生的感官和大脑,有效地激活记忆中枢的神经联系,力争达到信息的持久贮存。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涉及到有关解决物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实际问题,新授时学生对基本的计算公式并不难理解,但是涉及到某些实际问题时,不会灵活应用。因此,在毕业总复习这部分内容时,我采取了一些措施和方法。一、自主梳理,推陈出新。数学知识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知识点之间存在包含、并列等关系,复习时要将平时所学的孤立的、分散的知识作横向、纵向或不同角度的分类,进行有序的整理,使其系统化,连成片,结成网,以便学生理解、记忆和应用。传统的复习课是“看一遍不如讲一遍,讲一遍不如做一遍”,梳理知识总是由老师代替,学生仅仅是听听而已。新型的复习课则是让学生亲自经历梳理的过程,自主建构知识网络,这样,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在我准备复习这部分内容的前一天,布置学生回家找出这两册书,温习公式的推导过程,对于有疑惑的地方作出标记(上课时重点听一听),同时可采用各种形式把知识点整理出来:如:第二天,教师应针对学生前一天的“温习”情况,引导学生把知识点串“点”成“线”,穿“线”成“网”。上课伊始,小组同学在一起交流:昨天整理的知识点。同时出示交流提示:1、什么是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表面积?怎样计算?2、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什么是物体的容积?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有哪些?你能说一说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吗?学生交流时,教师应巡视并加入到某组的交流活动中去,从而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学生看着笔记和书,能很快回答出这几个问题,这时教师应指名几位同学到黑板前讲一讲这几个公式的推导过程,并把这些公式整理在“复习本”上,指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高。二、精心选题,合理施教。复习时,教师除了帮助学生理清要点,说明常见错误的防止和纠正策略外,应大胆放心地让学生自己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知识,获得提高。这样,也有利于教师自己适当减轻自身的负担。当然,上练习课,教师应该慎重地思考“练什么”和“怎么练”的问题。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首先判断关于物体的体积与表面积的计算都会出现哪些类型,搜集各类题型,进行专题过关训练。三、“你问我答”做学习的主人。在复习教学中,教师只是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要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活动时间与思维空间;给学生提问题及质疑问难的时间与机会。因此在整理了知识点、适时练习之后,安排了一个环节“你问我答”。引导学生自己检查、自测、自评、查漏补缺、质疑问难,针对各自的学习缺陷,进行温习补救,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教师不应当面面俱到、满堂灌,而应把主要精力放在设计安排、点拨总结、答疑引导和评估反馈上。如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有的学生对几个正方体拼成一个新的长方体后的表面积和体积变化问题解决不够熟练,此时可放手再让学生拼一拼、算一算、议一议等方式,让学生深刻认识其间的变化规律,运用公式,进一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灵活、全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作业面批,及时点拔。课堂布置的重点作业,当堂面对批改,发现错误,及时点拔,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果课堂上时间不够,可利用课余时间分组过关。或者每组中抽查1——2名成绩优秀的同学,再让他们各自检查本组完成的情况,当然其中的“钉子户”(作业总是拖拉及完成质量不高的学生),教师应格外关注。五、重视订正,方有提高。重视错题订正,可免“屡做屡错”。错题订正,应讲效率。可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甚至红笔,在原题处订正,一来节省时间,二又便于日后复习时起到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