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建构性学习理论指导幼儿语言学习的认识与实践幼儿期是人一生中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彭菲尔德(Penfield)博士从大脑生理学的角度对语言学习的关键期作出了解释:在大脑神经组织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关键期。在关键期之前,大脑既没有完全成熟,也不够灵活;但如果错过了这一关键期,学习语言所需要的灵活性就会丧失。因而语言学习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语言学习有明确的目标指向与教育要求,并给出了指导要点。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的结果,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能力的高下,不仅反映了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下,也会影响其一生的成就与命运。所有的教育理论都证明,人类每种知识的获得,或多或少都和语言能力有关,因此语言能力几乎成为儿童全部智能发展的基础。只有语言能力发展好了,即在他的关键期得到了科学、系统的训练,整个智力结构才能优化发展,潜能得到最佳的开发。这样的孩子能够自信地表达自己,勇于接受挑战,在面对未来激烈的竞争时,自然能表现得比别人更出色。幼儿期是人一生中好奇心、探索精神、想象力和创造性十分活跃的时期,幼儿语言教育必须充分利用其特点,为他们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支持、鼓励他们的探索和想象,让他们的求知欲、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保持和发扬下来。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①。当今的建构主义是皮亚杰等思想的发展,认为“学习者的知识不是通过老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自然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教师或学习伙伴等)帮助指导,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的方式而获得。②”同时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建构性学习的四大要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语言》指导要点指出:“幼儿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语言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在各种活动中进行”;“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应重视与幼儿的个别交流,以及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语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思维、社会参与水平、交流技能、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发展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教育应当是跨领域的综合教育。”因而,应用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的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③)进行语言教学,完全符合《纲要·语言》精神,是对《纲要·语言》指导要点的具体实践,能更好地实现《纲要·语言》的目标与要求,并能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一、语言学习活动情境的认识与实践所谓“情境”,即带有自然背景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学习环境。语言教育的内容与科学教育内容不同,其不具有严谨结构,因而幼儿语言活动应充分利用园所内的各种资源,创设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激发幼儿语言活动的兴趣,为提高他们语言活动的参与度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而创设条件,使他们成为语言活动的主体。在实践中,我们一是在校园美化布置中,注重营造幼儿语言活动的氛围与触媒,使幼儿随时随地都有进行语言活动的欲望、兴趣与可能;让幼儿在开放的时间、空间与轻松愉快的氛围里获得语言活动的机会。如在布置教室时,开辟“我与我的生活”角,张贴幼儿的生活照,并经常更换。他们一有空就会情不自禁地走到照片前看看、讲讲,并相互交流。在教室的说话角里,放着适合幼儿当前语言、认知、心理需要的,情节单一的图书,他们会在空闲的时候,悠闲地坐在那里,颇有兴趣地边看边讲。阶梯积木架上摆放幼儿熟悉并喜爱的动画角色如米老鼠、蓝猫的模型,墙面上挂放着几幅色彩鲜艳的图片。分别画着“山”、“水”、“树”、“桥”……孩子在这样的情境下,语言活动的主动性与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和发展。二是在语言主题活动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多媒体教学能使多种信息同时呈现,创设生动活泼的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