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丈一中2018年上学期高一年级A层次历史科期中考试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本卷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春秋后期,鲁国某贵族拥有封地400亩,另辟300亩。按当时的规定,他应向国家交税的亩数是()A.400亩B.300亩C.700亩D.100亩【答案】C【解析】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按田亩实数收税,故鲁国该贵族拥有土地700亩,按700亩交税,故C正确;鲁国该贵族拥有土地不是400亩,故A错误;300亩和100亩也不符合“初税亩”的规定,故B、D都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鲁国“初税亩”的内容与作用,学生可以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封地400亩,另辟300亩”,即可从按田亩实数收税的角度入手,排除错误选项,得出正确答案。2.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促使这一节日形成的原因是()A.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B.人们对神话传说的钟爱C.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D.人们对牛郎与织女遭遇的同情【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乞巧节”是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并且起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体现的是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模式,该节日的形成也与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有关,C正确;人们对牛郎和织女的同情、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人们对神话传说的钟爱都不是该节日形成的主要原因,排除ABD。3.《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原文意思是说:家里有织布机,不管织不织布,由于人总是要吃饭的,所以不算人工的成本,所以织布总归会有盈余。说明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是一个生产成本低廉,自给自足的现象,因此D符合题意。A项家庭手工业主要满足自身需求,竞争力不强,故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家庭手工业主要满足自身需求,不以营利为目的,故C项排除。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名师点睛】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小农经济的特点,这也是高考的重点考察点之一。小农经济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具有分散性。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少有交换,具有封闭性。③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具有落后性。4.战国初年李悝为魏相,颁行“尽地力”的教令,指出治田勤谨与否会直接影响粮食的产量。荀子也认为,如好好种田,可以亩产“数盆”,等于一年收获两次。这两则材料都表明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重视()A.扩大耕地面积B.一年多熟制C.增加从业人口D.精耕细作【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扩大耕地面积材料中未提及,故A项错误;一年多熟制与材料主题不符,故B项错误;增加从业人口,材料中未提及,故C项错误;李悝要求治田勤谨和荀子认为好好种田,可以亩产“数盆”都体现了重视农业的耕作方式,也就是精耕细作,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精耕细作5.清初学者唐甄说:“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A.重农抑商B.农商并重C.重商主义D.自由主义【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内容看,唐甄认为要实现国家富强,必须重视发展农业和商业,所以答案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农商并重【名师点睛】明末清初,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特别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使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受到挑战,“工商皆本”思想在一些士大夫中出现。6.“布衣”是中国古代对劳动人民的称呼,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以“布衣”自称。在诸葛亮生活的年代里,“布衣”中的“布”是指()A.丝织品B.棉纺织品C.毛纺织品D.麻纺织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