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玉"在中国审美文化中的独特地位摘要:中国人对"玉"情有独钟。玉石--质地纯净,物性温润,色泽沉稳;其天然丽质的自然本质美,早在史前社会就被中国人所认识珍视。在长期使用玉器过程中,人们对玉器自然品性美的认识不断深入升华,并逐渐赋予了玉以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原始社会,人们以玉制做琮、璧、龙、图腾神徽等精神寄托偶像--玉器成为原始宗教崇拜中神秘力量的载体。在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中,人们以玉比德;以玉象征高尚的君子品格;以玉显示高贵的身份、地位和权利。玉器所具有的自然美质和中国人所赋予玉的文化内涵,使得玉器成为中国人特殊的审美对象。从而形奠定了玉器在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和文化意义。基于这一文化背景,玉器在现代社会中,仍是中国人收藏、鉴赏审美活动中备受重视的宠儿。关键词:玉文化、玉德观、儒家审美文化一件工艺美术品,我们说它既有实用性,又有观赏性。而优秀的古代工艺品还含有深层的文化内涵,因此显得更为珍贵。玉石,色泽纯净,质地坚硬,美丽耐久。古代中国是一个崇玉尚玉的国度,玉器在中国有着8000多年的使用发展历史。在长期使用玉器过程中,中国人不仅形成了自己富有特色的玉器造型风格和成熟的玉器琢磨技术,而且赋予了玉器丰富的文化内涵,使玉器成为工艺精良内涵丰富的精神载体。古人认为玉是"山川之精英,人文之精美"。人们对玉的崇拜不仅是对其加工后的质感、色泽和光彩的喜爱,而且还带有对玉的敬意和2神秘感。人们将自己的权利、理想和祈求,赋予在雕刻成一定形状的玉器上,希望它能够传递人们的祈祷和愿望,是宗教,政治,道德等因素的结合体,它的精神属性是主要的。这正是玉器成为古代贵族的重要随葬品;成为历代官吏显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物;成为备受历代人们重视的文物;成为价值连成的特殊艺术品的原因所在。艺术是人类思想文化、社会文化的反映。玉器当然也不例外,我国古代玉器特殊审美地位的形成,与中国古代思想意识、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联系,充分体现了古玉器的丰富的价值、礼仪功能、宗教功能、经济价值和装饰功能。早在石器时代就成为人们制作工艺品的上等材料。在我国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中君子必佩玉,以表示人格的高尚和纯洁。因此,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古代玉石工艺品。其中圆形中间带孔的玉石工艺品,我们现在统称其为玉璧。其实在古代尤其是在春秋战国以前的礼乐制社会中,这种中间带孔的圆玉,根据中间孔径的大小和玉边宽窄的关系,在名称和用途上都是有严格区分和不同的。成书于汉初的《尔雅·释品》上有这样的记载:"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宋人邢昺在《尔雅》疏中解释说:"肉"指圆玉的边;"好"指中间的孔。因此可知,古代把中心孔径小于边宽的,叫做"璧"。中心孔径大于边宽的叫做"瑗"。中心孔径与边宽相等的叫做"环"。另外还有一种边上带一断开的缺口的玉环,古代人称其为"玦"。为什么古代人将圆玉分成璧、瑗、环、玦四种呢?原来在那时的人们用这四种圆玉,在不同的外交和人事交往中,作为信物传达不同的信息。3《荀子·大略》上对这四种圆玉的特殊用途,讲得非常具体清楚:"问士以璧,招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所谓"问士以璧",问,访问;士,同"事",国事。也就是说,进行国事访问,都要用璧作为相见之礼。先秦时期是礼节非常繁多的礼乐制社会。诸侯各国交往频繁,彼此走动通问修好,或某国卿大夫奉国君命去会见邻国国君等,都要按照礼节送一块玉璧作为瑞信。"招人以瑗"是说:诸侯召见卿、大夫、士的时候,要用瑗作为凭信。卿大夫和士,见了使者带来的瑗,便知道这是传召自己。天子召问诸侯时,多用琢璧,即有雕凿纹饰的玉璧。"绝人以玦,反绝以环。"是说:与人重修好用环作为信物;与人绝交以玦作为信物。可见一块小小的古代玉璧,不仅仅是一件好看的玉石工艺品,它还具有深层的人类文化史意义。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玉具有如此高的社会地位,这种情况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形成过程。而且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发生着变化。从众多的出土文物可以看到,中国史前在玉器选材、琢磨、抛光等技术上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