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核电发展的现状及发展前旦景我国核电发展的现状及发展前景一、我国核电发展的现状我国大陆核电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起步。核电事业的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核电在提升我国综合经济实力和工业技术水平,改善我国能源结构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84年第一座自主设计和建造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破土动工,至1991年12月15日并网成功。期间,还分别建成了浙江秦山二期核电站、浙江秦山三期核电站、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广东岭澳一期核电站和江苏田湾一期核电站等。进入新世纪,中国核电迈入批量化、规模化的积极发展阶段。截止2010年10月,国家已核准34台核电机组,总装机容量达3692万千瓦,其中已开工在建机组26台,装机容量为2881万千瓦,在建规模居世界第一。秦山核电站的建成发电,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实现了零的突破。标志着“中国核电从这里起步”,同时被誉为“国之光荣”。其中,秦山二期是中国自主设计、采购、建设、运营的核电机组,55项大型关键设备中,47项实现了国产化,标志着中国核工业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成为中国军转民、和平利用核能的典范,使中国成为继美、英、法、前苏联、加拿大、瑞典之后世界上第7个能够自行设计、建造核电站的国家。大亚湾核电站是我国大陆首座大型商用核电站,拥有两台装机容量为98.4万千瓦的压水堆核电机组,年发电能力近150亿千瓦时,70%销往香港,30%销往广东。大亚湾核电站1987年8月7日主体工程正式开工,1994年5月6日全面建成投入商业运行。自投产以来其已连续安全运行15年,各项经济运行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至2011年2月28日,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连续安全运行3081天。大亚湾核电站的建设和运行,成功实现了我国大陆大型商用核电站的起步,实现了我国核电建设跨越式发展、后发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的目标,为我国核电事业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粤港两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田湾核电站于1999年10月20日正式开工建设,已投入商运的一期工程是2台单机容量为106万千瓦的俄罗斯AES-91型压水堆核电机组,设计寿命40年,年发电量达140亿千瓦时。据介绍,田湾核电站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地质、水文优势,可容纳8台百万千瓦级机组,总装机容量可达800〜1000万千瓦,年发电600〜700亿千瓦时,产值250亿元以上。同时,中国跨入了核电站出口国行列,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是中国第一座按国际安全标准自主设计、生产制造的核电站。目前,在建和经国家批准正式开展前期工作的核电新项目共有7个,20台机组。此外,江苏田湾核电站扩建以及安徽、福建、辽宁、浙江、山东、广东、甘肃、河南、河北等省的核电新项目前期工作,都取得了积极进展。二、我国核电的发展前景火电、水电与核电共同构成世界电力的三大支柱。根据有关数据显示,一定时期内,中国能源结构仍以煤为主,故火力发电成本低、电量稳定,但是其发电效率低、热损失大、火电形成的废弃物对大气、水、土地污染严重。水力发电虽然运营成本较低,一次性投资建成后,其发电成本比火电和核电要低得多,但是开发水力发电工程的一次性投入大,由于有枯水期和丰水期的分别,造成水力发电不够稳定。核电作为一种新能源,其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指在运行中对环境造成的辐射或非辐射影响,事实上核电厂正常运行时,对环境产生的辐射剂量与来自天然辐射和医学治疗的剂量比是极其微小的,对公众不构成威胁,且核电成本比火电成本低1/3〜1/2。虽然天然铀资源有限,但从核能发展与利用的整体看,其后续的持续性潜力的发展并不受铀资源枯竭的限制。通过对前面三者的比较,可知:核能是一种安全、清洁、高效、经济的能源。发展核电是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需求的现实选择,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带动核科技工业整体发展的重要举措。大力发展核电已成为世界能源发展的趋势,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所掌握的数据,估计到2005年世界核电生产能力将达到367000MW,到2010年将达到378000MWo与2001年比,2005年、2010年核电能力增长率分别为4%和7%,亚洲、中欧和东欧地区的增长最为显著。核电对于我国同样不可或缺,对于满足中国电力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