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节概述一、樱桃设施栽培的意义樱桃保护地栽培是指利用塑料大棚、日光温室或其他设施,通过改变或控制其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达到生产目标的一种特殊栽培方式(见彩图)。樱桃的设施地栽培,根据其目的不同,可分为避雨栽培、防霜冻栽培和促早熟栽培等。其中,促早熟是最主要的目的,与露地栽培相比,樱桃设施栽培具有以下特点和意义。1、延长鲜果供应期,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因为大樱桃果实不耐贮藏,所以市场供应季节性断档时间较长,采取保护地栽培,可灵活调节成熟期,延长鲜果供应期,经济效益可增加几倍至十几倍。2、改变生长发育环境,提高产量和品质保护地栽培可避免风雨、霜冻等对大樱桃造成的危害,灵活调节水、肥、气的供应,保证树体和果实在最佳生态环境中生长发育,获得稳定产量和优良品质。3、提供栽培条件,扩大栽培范围保护地栽培提供了适宜大樱桃生长发育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可以突破地理纬度的制约,扩大栽培区域。在我国东北大部分地区,原先不能在露地栽培大樱桃,现在采用保护地设施栽培,不仅可以安全生产,而且通过采取提早覆盖、提早升温的措施,充分发挥棚室的生产优势,可比山东、河南等地保护地栽培成熟得早。由于大樱桃保护地栽培有很多露地栽培不能比拟的突出优势,所以近10年来,我国大樱桃的保护地栽培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二、大樱桃保护地栽培的现状樱桃设施栽培最早始于欧洲。在20世纪70〜80年代,欧洲的瑞士、意大利、德国、挪威、丹麦、比利时及亚洲的日本等国,先后在樱桃防降雨裂果、防鸟害、防风、防霜冻等方面进行设施栽培,取得了成功,提出了综合技术和基本标准,并陆续应用于生产,使樱桃设施栽培有了较大的发展。其中日本发展较快。据有关报道,1990年日本大樱桃保护地栽培面积已达757公顷,占樱桃栽培总面积的1/4。但其保护设施主要目的是防雨,多为连栋式大棚,而以促早熟、提前上市为目的的栽培方式很少。特别是对保护地条件下樱桃生物学特性及克服隔年结果现象的研究少见报道。我国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大樱桃保护地栽培进行探寻的。1991年,山东省烟台市和莱阳市率先进行生产试验。其后,辽宁、河北等地也相继开展了相关的试验研究和生产试栽。我国的大樱桃栽培起步虽然较欧洲和日本等国家、地区晚了近20年,但科研、生产发展都相当快。在研究方面,1992〜2001年,山东省烟台市果树研究所张宗坤试验研究获得促成果实比露地栽培早熟60天左右的成果。辽宁省果树研究所韩凤珠等于1998〜2001年期间,在大樱桃温室栽培技术研究上取得了多项显著成果:(1)筛选出一批适合温室栽培的优良甜樱桃品种。首次准确测定出红灯等主栽品种的休眠期实际低温需求量为850〜1040小时。(2)探明了当外界气温第一次出现。C时即可覆盖的新措施,比传统的覆盖时间提前20天左右。(3)首次明确提出温室甜樱桃的花芽分化始期为花后的20〜25天,为适时采取促进花芽分化管理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隔年结果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4)应用该研究成果,可使大樱桃成熟期比露地提前90天左右,能获得相当露地栽培8倍以上的经济效益。(5)开展了甜樱桃温室栽培强制休眠技术研究,找到了采取人工制冷等系列强制休眠技术,创造了温室大樱桃果实于春节期间成熟上市的先例。其成熟期比露地提早127天,比按常规技术管理的温室提早57天。(6)近两年,又开展了大樱桃的延迟栽培研究,使大樱桃保护地栽培研究又有了新进展。2三、大樱桃保护地栽培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及全世界大樱桃总产量及人均占有果量,均远远低于苹果等其他果品。大樱桃受气候条件制约,露地适栽地域有限,保护地栽培是增加产量的重要途径。大樱桃生产中诸多管理环节(修剪、蔬果、采收等)皆靠手工操作,机械化程度低,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具有发展大樱桃生产的有利条件。随着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向着高产、优质、高效方向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正在日趋深化,大樱桃栽培是种植业中效益较高的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10余年的试验示范,大樱桃保护地栽培技术基本成熟,成功的典型已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上述种种,决定了我国的大樱桃保护地栽培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