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烙印》的影评10篇《生命的烙印》是一部由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执导,FranciszekPieczka/马里斯斯·德莫乔斯基/杰基·斯图尔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生命的烙印》影评(一):那时的波兰和中国的现状惊人的相似。我不喜欢谈论政治,可是看完thescar我忍不住想,这种惊人的相似应该是社会制度使然吧。当然,除了制度,还有很多原因是共通的人性,比如那些表达着善变的“民意”的居民。我把这个片子推荐给那些心性沉静头脑冷静,不会因为一部电影不傻不天真不黄不暴力不俗不搞笑而昏昏欲睡的人,以及,铁杆的基氏影迷。补充:片子里反复提到那件20年前的事,也就是那道伤疤,但始终没有说出具体是什么,但可以想象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一场政治事件。20年前,是1956年,那一年,波兰发生了波兹南事件和十月危机,国内政治异常动荡,与苏联的关系也急剧恶化。ednarz对女儿说,当时你妈妈在一所高中领导一个共产党分部.后来他们开除了Lech.20年后,Bednarz的妻子无法忘却,Bednarz,这个以为自己所向披靡什么都搞得定的男人,在面对Lech的时候,发现自己也无法忘却。Lech也是。伤痕永远不会消失。此外,把片子简单理解成一部政治电影是不公平的。男主角是个复杂的男人,你还可以从他内心看出传统与改革的争斗,可以从他身上看到一个男人如何变成了老人。影片的开头他拥有无尽的权力,力量,自信和强大的内心,可是后来一起都渐渐变得outofcontrol,包括自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己倾尽全力的化工厂,还有自己的女儿。影片的最后,Bednarz变成了一个教小女孩学走步的慈祥的老头儿。《生命的烙印》影评(二):伤痕这是Kieslowski的第一部故事长片作品,也是传说中的“道德焦虑电影”,影片拍摄于1976年,尽管相隔了近三十年,但是对当今中国的很多现状有现实意义!影片是关于新建的大型化工厂对其所在小镇居民带来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官僚主义、政治分歧、民意舆论等现实问题,其实类似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在中国肯定是多如牛毛的,但那些大致都是以塑造高大全的正面形象歌功颂德为主,揭露现实反映现实为辅的!但是在本片中就有民众与政府的直接对话、记者的观点、居民的行动、工厂厂长自己内心的矛盾甚至厂长的妻子跟女儿的看法……由工厂发散出来的问题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当事人!因为权利产生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与民间的真正疾苦总是一对让人尴尬的悖论!一方面想保住地位而做一些似乎是积极有效的实事,但是正是因为这种功利的想法使实事难成事实,而民众的意愿则会这些烂摊子产生理所当然的抵制和反对,官僚们对这种来源于底层的声音要么装聋作哑视而不见,要么制造一些新的烂摊子,如此的恶性循环;假如这些所谓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凑巧正好取得了计划中的功效或价值那么民众也会支持,而且还会在支持的同时呼吁更多的类似项目,但是天时地利并非总是会顺应民意,于是又落入了同样的恶性循环——也许是我低估了政府的职能作用,也许是我过于悲观而忽视了积极的一面,但是我们有着如此冗杂繁复的国家机器,何况晚清的悲剧是如此的让我心有余悸!影片的最后厂长卸任,被他的分歧者替代,影片结尾在已经离职的厂长带女儿刚刚生下的孩子的画面,也许只有孩子才是社会的希望吧!看Kieslowski的电影的时候总是会寻找导演究竟是以怎样的视角来看待所要表达的故事,如果说Godard在他的影像里总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于革命、对于阶级、对于颠覆的信念,那么也许我从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Kieslowski的影像中就能看到迷离的政治和平实的宿命,有时候政治就是人物的宿命,而有时候人物的宿命就是政治,只是导演几乎从来不在影片中明确透露自己的政治主张,只是通过在政治背景下生活的人物遭遇来反应政治。政治是人折腾出来的政治,而人也是政治体制下艰难求存的人,但正因为政治背景的确定所以人物的处境行为结果都难免会被种种非人为但是客观的不可抗因素左右着,个人与整个社会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