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学》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摘要:《环境工程学》是广州大学环境科学专业重要的主干课程之一,根据多年教学实践,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并实施,通过对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整合,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关键词: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工程学;教学模式;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04-0129-03《环境工程学》是运用工程技术和有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以改善环境质量的学科[1]。《环境工程学》课程是环境科学专业重要的主干课程之一,且是为数不多的涉及工程教育的课程,旨在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环境工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较全面掌握水与废水处理、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管理、噪声污染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工艺特性等,课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指导实践去解决各种环境问题[2-4]。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应使环境科学专业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了解环境工程的最新进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环境工程问题的基本素质与创新能力,为以后从事环境治理技术工作、科学研究与设计奠定良好基础。一、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工程学》开设现状目前全国高校的环境科学专业基本都开设了相应课程,如北京师范大学开设的《污染控制工程基础》,清华大学开设的《环境工程原理》,同济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等开设的《环境工程学》等[5-7]。据调研,大部分学校将本课程开设在第六学期,授课对象是三年级学生,其中同济大学[7]结合自身环境工程学科的特点,将环境科学专业的《环境工程学》分为环境工程学1和环境工程学2,分两个学期讲授,环境工程学1让学生系统学习水污染控制,环境工程学2则系统讲授大气、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等。广州大学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自2020年招收首批环境科学专业学生起,围绕《环境工程学》课程体系,开设了理论课、实验课、课程设计和课程实习。从2020~2020级,该课程体系的所有教学环节均安排在第七学期,其中理论课54学时,实验课36学时,课程设计和课程实习均为一周。但是经过9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第七学期安排了毕业实习、《环境影响评价》(54学时)以及《土壤污染的诊断与预警方法》、《环境规划》和《环境信息系统》等课程,学习任务较重;另外,由于该学期是学生复习考研的关键时间段,尤其近两年,考研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学生投入到本课程的学习精力有限,教学效果也受到一定影响。为改变这一状况,在制订2020教学计划时,课程组进行了改革,将理论课和实验课调整到第六学期开设,课程设计和课程实习仍然在第七学期,并根据前期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学习了《环境学概论》等基础课程,具备了环境学的基础知识,但对工程问题接触较少,并考虑到课程内容多,而教学学时相对紧张以及工程类课程需要更加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将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学时分别增加为64和48学时。目前广州大学《环境工程学》教学体系为:(1)理论课程(64学时),主要涵盖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工程及资源化方法、噪声污染防治技术。(2)实验课程(48学时),内容包括混凝沉淀、曝气充氧、完全混合式活性污泥法处理装置的控制运行实验、SBR法计算机自动控制实验及污泥特性参数测定、活性炭静态吸附、废水处理工艺运行效率对比、粉尘物理性质的测定、工业设备噪声测量、除尘器性能测定、气态污染物净化和固体废物分离特性实验。(3)课程实习(1周),广州市某污水处理厂跟班实习。(4)课程设计(1周),污水处理厂工程初步设计或除尘系统设计。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查阅文献、与同行交流等,发现在《环境工程学》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环境科学是发展中的学科,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和新工艺层出不穷,但教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