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金融革新的举措当前,为了促进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促进经济转型,除了应当适度调整货币政策(主要是消除“不对称”格局)外,还应当大力深化金融改革。“深化”的方向是“市场化”,消除垄断,使金融体制更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既能使资金顺畅地流向边际产出率较高的领域,又能明显改善小微企业、农户等各类低端客户的金融服务。为此,需要出台多项举措,主要有下列十项。开放证券一级市场,从速造就多层次的“金字塔式”市场。基本内容是:股票发行实行“登记制”,并将“发行”与“上市”分开。任何自然人和法人都可以依法申请组建股份有限公司并向社会募股,证监部门仅审核其手续是否齐全、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符合者便允许登记、发行。发行后,必须先在代理的券商中挂牌交易,期满一年后,业绩优良者可由代理券商推荐进入城市的柜台交易市场;再满一定时期的业绩优良者,可经柜台交易市场推荐、由证交所择优“录取”而进入主板、二板市场。任何公司都必须遵守这个程序,不能有“特权”。主、二板市场中的“低劣者”,也按此程序逐级退市。证监部门不再从事发行、上市的审批后,专职从事证券发行、交易全过程的监管,依法惩处违法违规行为。向民间资本开放银行市场准入,使得民间资本也可以成为银行的“主发起人”。进而造就大批的“产权清晰、政企分开、党企分开”的控制权、人事权真正属于“三会”的民营银行。发展民营银行不能“急于求成”,而应当根据实际条件“循序渐进”。由于迟迟没有正式“开放”,以致现有的民营银行极少,仅仅在城市商业银行中个别“个案”,金融企业家和民间金融资本相当缺乏,因而只能把“开放”重点先放在村镇(社区)银行等微型商业银行上。为防止金融风险,应设立不得“脚踩两条船”(指工商企业主同时掌控银行)的“底线”。因为这会造成大量“关联”贷款,成为银行“杀手”。同时,民营的村镇(社区)银行不能是“有限公司”,而必须是“无限公司”或“两合公司”,董事第1页共5页长与董事股东必须对“未能清偿债务”承担无限责任。坚决地推进利率市场化。众所周知,“利率市场化”改革严重滞后了。存贷利率体制格局已经严重影响了资金的优化配置并且“劣化”收入分配结构,它使信贷市场上的强势阶层(如银行,大型企业、尤其国有垄断企业,地方政府等等)得益,而民营中小微企业以及广大中低收入人群则受其害,它还是导致民间借贷市场利率奇高的重要推手。目前,已是下定决心,冲破“利益集团”阻挠的时候了。当然,也不能贸然全部“放开”。作为第一步,或者可以将一年期存款的基准利率定为gdp平减指或cpi(取两者中的高者)加1%,或者至少不低于两者;同时,允许上浮20%-30%。尽快让邮储银行发挥应有作用,真正成为小额信贷的中坚。邮储银行是全国性的中小微企业银行、小额信贷银行。它从筹建开始,就如此定位,并且也是这样做的。比如浙江分行,户均贷款仅30万元左右,比以发放小额贷款出名的台州银行(45万元左右)还小。它不但网点多,而且规模也大,目前存款余额已经超过4万亿元,列全国银行中的第6位。只是贷款余额才7000亿元左右,按存贷比75%计算,有2.3万亿元资金放空,不能进入中小微企业,十分可惜。个中原因是资本金数量不足,贷款规模受到资本充足率的制约。虽然,今年1月邮储银行已经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并增加了注册资本,但是,资本金还是偏少,还需要不断增加。同时,为了加速发展、转换经营机制,还应当广揽英才,可以考虑引入国内最优秀的小额信贷经营专家担任ceo,进而使邮储银行早日发挥应有的作用。大力推进“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金融机构”建设。为了引导信贷资金流向小客户,银监会于2008年发文要求各银行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目前,各有关管理部门应当通力合作,切实加强推进力度。首先,要通过“政策”引导城商行、农信机构、村镇银行等小法人银行成为“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银行”。制定“达标”的标准,主要是“户均贷款”与“500万元以下贷款占比”;大体上可以分别为“100万元以下”及“60%以上”。给予“达标”的银行授牌并享受各种“差异化”优惠政策。比如,财税、货币信贷、第2页共5页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