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持与可持续发展》教学改革中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探索摘要:以培养学生的环保观念为教学培养目标,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核心思想的指导下,为适应本学科在新形势下发展的需要,对《环境保持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程改革与优化。Abstract:Takingthetrainingofstudents”environmentalprotectionconceptasteachingtrainingobjectives,basedontheguidanceofthecoreideologyofpeople-orientedscientificdevelopmentconcept,thispapercarriedoutteachingreformandoptimizationforthecourseofEnvironmentProtection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soastomeettheneedsofdisciplinedevelopmentinthenewsituation.关键词:环境保持与可持续发展;教学改革;科学发展观Keywords:environmentprotection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teachingreform;scientificconceptofdevelopment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20)11-0225-02————————————基金项目:本文系南宁学院科研项目(南宁市大气醛酮污染物的特征及研究,项目号202005)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陈梅(1972-),女,广西南宁人,南宁学院,工学学士,实验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实验方法与实验技术。0引言在环境问题刻不容缓的今天,《环境保持与可持续发展》作为讨论人类、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的一门现代新兴学科,对于提升国民环保意识与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应该成为国民教育中重要的一课。大学生作为人类中对环境变化影响力最大,也是环境权益受益最大及受危害最大的人群,应该主动负担起维护环境健康的责任。因此,高校在教学课程中,开设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环境保持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是当务之急。在当今提倡“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下,本文试以“科学发展观”核心内容——“以人为本”作为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提出在教学内容、形式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为该门学科在高等教育方面的教学工作的发展方向进行探索。[1]1教学现状在追求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的发展成绩让世界瞩目。但在过快的发展速度面前,受到利益的驱动,全社会忽视了环境为过快的发展付出的代价,生长在这个氛围中的受教育者难免受到观念上的影响,做出不利于甚至支持“不环保”的行为。如:学生对于“摘花折树”、“践踏草坪”等行为大多不以为然;为图方便大量使用不环保的一次性餐具及包装物等生活用品;生活垃圾习惯随意丢弃;对于易获得的、价值低廉的生活物资如水、电等存在较严重的浪费现象等情况不胜枚举。2改革思路:“以生为本”,兴趣引导“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所需要的兴趣。”环保学科的课程因其与个体的紧密相关性,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基本上都能保持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随着课程的深入,理论教学内容的增多,需要教学人员进行以兴趣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法,才能帮助学生在理解理论的同时,主动地掌握和运用学到的知识。因此,教学的方式方法与教学内容应呈现一定的趣味性,并随着课程的深入得到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教育要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各方面改革。“以生为本”(简称“生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在教学改革中的具体指导思想。它明确地指示了新时期教学改革的方向。在本课程中,学生主体是专科二年级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大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并迫切思考如何在社会上生存以及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在适应本学科发展的需要的前提下,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之能够对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和严肃的思考,通过增强学生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唤起和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3具体措施3.1教学原则:“以生为本”,兴趣引导,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本课程为公共选修课程,尽管信息量较大,总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