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商城的发展历程及对市域经济的促动作作者:谭梅来源:《商业文化》2019年第16期图1临折第一代批发市场图3临诉第三代批发市场临沂第四代批发定场图5第五代临沂批发市场山东临沂以商贸物流闻名全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也是临沂市场发展的三十年。目前,临沂商城各市场主体,与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商品主要出口欧洲诸国和美国、日韩、东南亚等国家。2018年,临沂商城市场交易额为5056.3亿元,比2017年增长11.1%。临沂商城正稳步走向国际化,正在努力打造中国北方最大的商品进出口基地。一、临沂批发市场发展脉络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临沂是以贫穷、落后著称的沂蒙革命老区。商贸流通领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粮食、油料、棉花实行统购统销,工业产品也由政府部门调配,商业作为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很低(见表1)。作为山东省人口最多的地级行政单位,农业产值长期占GDP的60%甚至80%以上,而商业一般不足20%。集贸市场受政治气候的影响较大,时而撤销,时而恢复。1976年,临沂共有集贸市场443处,1977年,政府发文撤消了其中的169个。无粮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工商业落后尤其是集贸市场的政策性衰退、萎缩甚至消亡,是临沂长期贫困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决定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成为临沂大力发展集贸市场的起点。1979年临沂决定恢复和新建集贸市场238个并提出集贸市场建设要从支持生产、方便群众出发,统一规划、因陋就简、逐步建设。从此点燃了建设市场的星星之火。临沂批发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迅速崛起,大体可分为兴商建市、培育发展、全面崛起、科学提升和国际化五个历史阶段。(一)建市阶段(1981年至1985年)兴商建市初期主要是发展农村集贸市场,搞活和繁荣城乡经济。1981年是临沂市场建设开始起步的重要一年。当地工商部门依照工商总局“当前重点建设好城市农贸市场”的精神,投资12万元建设了东方红集贸市场和临沂第一家工业品零售市场新华路成衣市场。无独有偶,在临沂长途汽车站附近,出现了以针织鞋帽、日用百货为主经营业户,并且摊主越来越多,吸引了摩肩接踵的购买者。政府部门支持肯定了群众在临沂西郊天天进行小商品交易的做法,在车站周边地区率先开放了集贸市场集日,改“逢五排十”逢集为天天成市。1982年,工商部门18.96万元,购地27.5亩,建成上覆玻璃钢瓦大棚,下铺水泥地面,四周绕以铁栏,建筑面积3025平方米的临沂西郊小百货市场。在临沂的市场发展史上,西郊小百货市场具有划时代意义,它表明政府开放市场的立场。“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远在福建、浙江的淘金者闻风而动。1984年2月,福建晋江商人在临沂汽车站向过往的行人兜售色彩斑斓的各色花布,口碑相传,生意甚为红火。继而不约而同,浙江、江苏的布匹客商逐渐云集臨沂,住进了东方红旅社,积聚起蔚为壮观的布匹批发销售摊点。10月,临沂地区小商品价格全部放开,实行市场调节;行署下发【1984】109号文,批复《关于允许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报告》。顺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水田居委开始筹建山东省第一个专业批发市场—临沂纺织品批发市场。兴商建市阶段批发市场见表2。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是市场建设起步早、发展快、效益高、人气旺。政府对市场建设采取容忍和支持的态度,但市场的规模还比较小,但已开始显现出了商品聚集的优势。(二)培育阶段(1986年至1995年)1986年6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在临沂召开全省市场工作现场会,听取了临沂建设市场的经验介绍,提出了“政府统一规划,多方筹集资金,工商集中管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市场建设新思路。1987年12月,临沂行政公署成立商品流通协调委员会,由行署副专员任主任,加强了对市场建设的重视和领导。10月临沂纺织品批发市场一期工程竣工开业,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入市经营业户175户,成为全省第一家专业批发市场。年底,入市经营业户增至429户,从业人员2000余人,日成交额30万元。该市场汇集江苏、浙江、安徽、山西、河南、河北、福建、广东、湖南、上海及本省的青岛、济南、潍坊、烟台、济宁、淄博、枣庄、临沂等地近千厂家的纺织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