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赏析】小巷往事【美文赏析】小巷往事我小时候住在萨拉齐城西一个叫做西柳匠巷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初期,萨拉齐成立了好多合作社,像柳业社、鞋业社、缝纫社、麻绳社、纸业社,一时间诞生了很多职业匠人,有些小巷的取名就带有很明显的职业特点,除了西柳匠巷,还有东柳匠巷、纸坊巷等很有特色的名字。小巷里都是土路,平时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坑洼,遇上下雨天那些坑坑洼洼里就积满了雨水,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我们上学都得穿雨鞋才能走出去,胶皮雨鞋踩在水里冰凉冰凉的,雨鞋的帮子不太高,稍不留神裤子上就会溅满泥点和雨水。小巷里的房子以土房居多,有独门独院的,也有好几户人家住在一起的大杂院。从外面看去,有用铁栅栏做的大门,有用青砖砌成拱形的门洞,配上两扇厚重的木头大门,还有人家长方形的门洞上用灰色的瓦片砌成了弯弯勾勾的檐角,很有年代感和沧桑感。有的院子则没有大门,只有不太高的土坯院墙,形成一个敞开的大院,外面的人随时都可以走进去。我家住的院子分前后院,前院只有我们和另外一户人家,两扇铁栅栏大门刷着天蓝色的油漆,晚上睡觉的时候可以锁上。院子很大,靠近南墙的地方打了一眼压水井,门前垒了做饭用的灶台,妈妈还在西墙下用土坯盖了一间凉房,搭了一个简易鸡棚。那几年妈妈每年都要养十几只鸡,也因此我目睹了小鸡从出壳时的全身通红到逐渐长满嫩黄色的绒毛,从那些绒毛慢慢褪去到长出日益坚硬的翅膀,再到后来长成一只成熟的能下蛋的母鸡,这中间经历了长时间的辛苦付出和等待煎熬。那时候我每天的乐趣就是捡鸡蛋,每当听到“咯蛋咕咕、咯蛋咕咕”的叫声,我就会满怀欣喜地跑到鸡窝里,淡黄色的麦秸上每次都能看到到热乎乎的鲜鸡蛋,有时候鸡蛋皮上还粘有淡淡的血迹和几粒鸡粪。鸡蛋攒多了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妈妈会把它们煮熟再用盐腌上,放学以后饿了我和妹妹就去凉房的罐子里掏鸡蛋吃。离我家不远的另外一条巷子里有户养牛的人家,我和妹妹每天会轮流去那里给弟弟打牛奶。那家人的院子不太大,紧靠南墙搭了座简易的牛棚,两条壮实的黑白花母牛鼻子上穿着一个铁环,从铁环里栓一根拇指粗的绳子,再把绳子固定在地上一个很结实的铁桩上,绳子的长度刚好能让母牛在原地稍微活动一下。母牛那双温柔的大眼睛总是流露出逆来顺受和不紧不慢的神情,即使是这样,每次看到它头上那双尖锐的犄角正对着我时,我还是不敢径直走进去,生怕冷不丁被它用犄角给顶一下。打牛奶的人每天都要等待和排队,有时候去早了还没开始挤牛奶,我就会进去屋里坐在炕沿上等。透过玻璃窗户,只见那养牛的大叔用干净的热毛巾把母牛涨得鼓鼓的乳房轻轻地擦上好几遍,在食槽里放上它喜欢吃的饲料,将一只花白铁皮桶放到母牛乳房下面,然后就开始挤牛奶了。母牛的乳房上有四五个奶头,挤奶的大叔双手轮流在那几个奶头上哧哧地用力向下挤,乳白色的牛奶开始是细细一小股,渐渐地,挤出的牛奶越来越多,那奶流也越来越粗,等挤到多半桶的时候,由于牛奶持续的冲击力,桶上面会飘着满满一层冒着热气的乳白色泡泡,牛奶特有的香味也会阵阵钻入人的鼻孔。那个年代没有加工过的袋装和盒装牛奶,这种刚挤出来的鲜牛奶每天都会被抢购一空,所以养牛虽然辛苦,却是相对稳定和赚钱的行业,受到不少人的羡慕和追捧。后院是一个没有大门的敞开的大院,总共住了有四五户人家。正当中住的是上了年纪的李爷爷,李爷爷应该有七十多岁了吧,和老伴儿以及最小的儿子住在一起。李爷爷以前是养骆驼拉煤的,后来上了年纪就由小儿子继承他的事业,每天起早贪黑地赶着骆驼到后山拉煤挣钱,以养活自己和年迈的双亲。那匹骆驼身上棕黄色的毛很稀疏,常常掉得一块一块的,露出没有光泽的灰白色的皮肤,背上的驼峰软软地耷拉着。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每次我看到它的时候,它总是疲倦地卧在地上,睁着一双与世无争的大眼睛,脖子上挂着一个铜铃铛,随着它上下牙齿不时地咬动咀嚼,头来回轻轻地晃动,铃铛就会发出阵阵清脆悦耳的声音。有时候不知道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