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散文】亲亲故乡水 VIP免费

【散文】亲亲故乡水 _第1页
1/4
【散文】亲亲故乡水 _第2页
2/4
【散文】亲亲故乡水 _第3页
3/4
【散文】亲亲故乡水【散文】亲亲故乡水记忆中,曾经有这么一处风景,深深地吸引了我。在那里,没有都市的喧闹,没有世俗的烦恼;有的是潺潺流水的叮咚,云烟迢迢的意境。沿着由低到高蜿蜒曲折的山路前行,抬头仰望,四周山峦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峥嵘巍峨,遍布山川的绿树青草,令人心旷神怡。这处风景就是我的故乡笔架山,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大自然的造化不会忘记任何一个群落,总要在适合的地方给他们一处乐园。有山泉的村子,就像一条条小鱼,游来游去,能够滋长灵性,恬静与亲情。我的故乡东面和北面都是大山,就像一个个铁甲卫士,守护着这里勤劳朴实的人们。小时候,虽然在山里可以看到很多以泉眼、溪流、小水库等形式存在的水,但由于年龄尚小,也没有多少“山高水远”之类的联想或感悟,只记得一路上看到的都是溪水。那时候要去笔架山,不像现在这样,上山的路平坦、规矩,而是就地取材铺成的曲折山道,很不好走。走在路上,时不时可以看到一条一条的小水沟。这些水沟大多与山路并行。时而小鸟依人般跟随在路边,时而撒欢似的脱离石头铺就的山路,若隐若现地隐藏在厚厚的草丛中。在这些小水沟里,很远就能听到“哗哗哗”的溪水流淌声。由于地势陡峭的原因,水的流速很快,水里也没有泥沙之类的杂物。就算偶尔有几片树叶落到水里,也会在瞬间被冲出很远,眨眼工夫便没了踪影儿。记得有一年仲夏,我和几个童年的伙伴去登笔架山。那时已接近黄昏,归途中,我们抄近路翻上陡峭的山崖,落日的余晖在山坳中映出一个桔红色的亮点。走近一看,一挂山泉从奇峻的山崕险石中潺潺流出,穿云绕雾,洒向千仞石壁。山泉旁,立着几株虬枝盘曲的老松。耳边,松涛阵阵、凉风习习;眼前,绿海茫茫,云蒸霞蔚;鼻中,清香袭来,心旷神怡。在晚霞的映照下,溪水像苍翠群山渗出了透红晶莹的血滴。瞬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间,那震撼人的景象便深深地雕刻在我的脑海里。从岩隙里泌出的泉水,把腰身约束得极为窈窕,鲜嫩得就像一把带露的小白菜;泉水如山的灵乳,把大山里的人家滋养得丰丰满满。那独特的韵致,至今仍留在我的记忆中,使我心往神之。故乡的溪水,不仅是清澈甘冽,更是充满灵气。它既能给人以生存必须之功能,又能给人以健康体魄;既能给人清新的心境,又给人以崭新的思想和精神动力。是雨水给了山脉无穷无尽的源泉,而大山并没有把它据为己有。它在孕育漫山遍野的绿树芳草后,把过剩的雨水化作流淌不息的山泉,孕育水中生物,滋润两岸农田,养育万物生灵,造就世间的繁衍生息……那个时候,我们生产队的土地全靠这里的溪水浇灌。为节约用水,生产队在小溪下游筑了水坝,溪水便沿着水渠流向田野,村庄的土地全靠溪水浇灌。纵然冰冻三尺,也挡不住来自地层深处的那一汪活水的涌动。每逢干旱时,溪水就成了一股狗肠子似的细流,村民们就按田地面积大小来分水。夏夜分水时,那一闪一烁、一明一暗的火把,成了家乡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若遇山洪暴发,男人们则披着蓑衣,戴着斗笠,扛着钉耙,在引水渠上来回巡逻。如果暴雨持续不断,男人们就要在堤坝边搭个简易的棚子,轮流守坝,以防洪水太大冲毁良田。一路过来,心中便有了对此山、此水、此情、此景更为深入了解的冲动。前几日,我又邀约了儿时的两个伙伴,顺着之前熟悉的山路,连说带笑地往上溜达,不一会就到了一个叫箐林寺的小寺庙。据上了年纪的老人说,这个寺庙建于清朝,曾一度时期香火很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文革”期间,被当作“封资修“的东西遭到严重破坏。前几年,几个虔诚的信徒,四处化缘,重新修复寺庙,如今已对外开放。顺着箐林寺旁边的一条小路往前走,不远处是一条溪沟,山上的水正由上往下无声无息地流到沟里。由于水流很小,溪水落在沟里发出的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声响,被周围的蝉鸣声淹没了。或许由于时间久了,也或许这水流曾经比较大,在前面不远处一个扇形的沙滩上,形成了一个小水潭。同伴说,从山上流下来的水是最干净的了。于是,我用手掬了一捧水,看着里面那晃晃悠悠的自己...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散文】亲亲故乡水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