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林业生态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讨】林业生态建设的意义**市林业生态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讨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做出了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的战略部署。林业承载着建设森林生态、保护湿地生态和改善荒漠生态、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职责,肩负着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重任,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一、基本情况**市地处吉林省西北部,松嫩平原西部,科尔沁沙地草原东部边缘,地貌特征呈现北山、中滩、南沙的特点。全市土地面积5107平方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为大兴安岭余脉的低山丘陵区,西部为山前台地,呈漫岗状,海拔在280-300米。全市辖6个镇,12个乡,6个街道办事处,221个行政村。现有总人口44.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5万人。**市属半干旱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干燥。冬季漫长寒冷,春季干旱多风少雨,夏季炎热干燥,秋季气温适宜。林业用地面积153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78.5万亩,疏林地面积2.4万亩,灌木林面积23.9万亩,未成林面积1.7万亩,苗圃地面积0.14万亩,宜林荒山荒地沙荒0.1万亩,其他林业用地42.2万亩。全市活立木总蓄积22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3.4%。二、林业生态建设取得的成效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工作,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采取了一系列更加强劲、更加有效的措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十一五”期间是**市林业快速发展,进入历史性转变的战略机遇期,也是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全面推进**林业跨越式发展,建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业体系的重要时期。通过实施“三北四期”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生态草建设工程等几大林业工程,林业发展进程明显加快,逐步扩大了植被覆盖面积,初步形成了乔灌草结合的多功能林业体系,极大地改善了区域性的生态环境。(一)造林绿化工作持续推进。截止2020年,退耕还林工程完成40万亩,生态草建设工程完成16.6万亩,三北四期工程10.3万亩,绿化村屯522个,全民义务植树100万株。(二)森林资源得以快速增长森林面积蓄积增长迅速,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生态状况得到有效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止,自然灾害逐年减少。(三)调整林业产业结构,推进了林业产业的发展。全市林业产业发展以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为目标,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大商品林和以山杏、果树、桑树为主的基地建设力度。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林木种苗繁育、木材加工等林业产业。(四)健全政策激励机制,挖掘潜力。为了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坚持经济、生态和社会三个效益兼顾,突出经济效益的原则,把造林种草与群众收益紧密联系起来,坚持谁造谁有,谁造谁得、谁受益的方针,使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积极探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林业生态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包、租、卖、给、股”和创办家庭林场等方式,充分解决占地问题实现了向管理要效益,向改革要成果的目标,达到了栽一株活一株,栽一片绿一方的目的。三、存在问题(一)思想认识不足。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林业生态建设还没有形成社会意识,个别干部群众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对生态建设没有足够的认识,认为植树造林与已无关,栽好栽坏与已无关,在工作上敷衍塞责,不能深入开展工作,致使林业生态建设不能顺利进展。(二)执法力度不够。由于前些年对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宣传的不够普遍,加之林业执法队伍建设水平和体制等方面因素,导致执法力度不够,使部分群众法律意识、生态意识、环保意识淡薄,只重眼前利益,短期利益,不怕挺而走险,滥砍盗伐林木和毁林开荒种地,同时,还出现了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复耕和更新后不还林及以造林为名行种地之实的现象。(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