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2024年粮食安全领域基本规律探索VIP免费

2024年粮食安全领域基本规律探索_第1页
1/5
2024年粮食安全领域基本规律探索_第2页
2/5
粮食安全领域基本规律探索摘要。任何事物的发展和运动都有内在规律,发现并尊重和顺应规律,事物才能健康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也同样如此。本文是作者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多年做粮食宏观调控工作的经验总结,提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从供给总量、宏观调控、市场主体三个层面寻求其内在规律和运行特点,并按其规律办事,让粮食安全工作健康顺利开展。关键词:粮食安全;基本规律;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粮食主要矛盾变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办好端牢饭碗这件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需要总结规律、尊重规律、遵循规律,化解粮食供求阶段性结构性矛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供求总量、政府调控、市场主体三个层面,粮食领域各有三个重要规律特点,对粮食形势怎么看、宏观调控怎么办、粮食工作怎么干起着重要影响和作用。一、供给层面产量波动、消费增加供求总量层面,产量周期性波动,消费刚性增加,国际贸易相对稳定。(一)粮食产量。“锯齿形”波动上升效应产量丰歉交替周期性波动,单个周期内上升慢时间长、下滑快时间短,多个周期总体呈向上趋势,波动曲线像锯齿。全球粮食过去100多年基本上20多年一个周期,上世纪40、70、90年代3次粮食危机;中国粮食产量过去有“两增一平一减”的特点,近几年波动周期拉长,都是这一规律的具体体现。这个现象是“天、地、人”三个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天,主要是气候变化。风调雨顺粮食容易丰收,自然灾害会导致粮食减产。地,主要是耕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等因素。耕地多寡、地力肥沃程度、水资源丰沛程度及其时空分布,以及生态环境优劣,决定粮食分布区域格局。比如中国小麦、稻谷、玉米生产分别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地区、东北和长江流域、东北和华北。人,主要是粮食政策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策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科技进步可以提高单产。这一规律的现实意义在于,必须建立健全第1页共5页粮食储备调控体系,防止隐蔽而突然的粮食大减产造成的粮食安全隐患。(二)粮食消费弹性效应。不管个体还是群体,在满足基本健康生活的“底线消费”和最大限度浪费性消费之间有一个弹性区间,弹性大小受人口总量、消费水平及其结构、粮食丰裕度等等影响。一是人口。我国人口每增加1000万,年度原粮消费量就会增加20亿公斤以上,生育政策调整后消费总量将继续刚性增加。城镇居民人均直接口粮消费比农村居民少,但间接转化用粮消费更多,人均粮食总消费量更多。二是消费水平。生活水平提高,肉蛋水产品等转化用粮增加,近10年我国饲料和工业转化用粮增加1000多亿公斤,未来仍将较快增长。三是粮食丰裕度。在基本健康生活的消费底线上下,粮食越少越节约,越多越浪费。过度生产、抛洒遗留、超期储存、餐桌“剩宴”,过精过饱都是浪费。这条规律的现实意义在于,可以调控粮食消费弹性,减少生产、收获、储存、加工、运输、消费从田间到餐桌各个环节的显性浪费和隐形浪费,使消费增速慢于人口和产量增速,减轻粮食供需压力。(三)国际贸易。“大国效应”大国增加粮食进口或出口,都会打破均势,引起国际粮价大幅波动,形成“买涨卖跌”局面,很可能带来经济风险和政治风险。大国效应在一个国家不同区域之间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大国效应的现实意义是,大国进出口粮食总量要基本稳定、渠道要多元,尽可能避免政治经济和社会风险。二、调控层面,生产流通相互作用政府调控层面,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粮价上涨慢下跌快,政策要尊重历史,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统筹利益。(一)产购储加消各环节。“木桶效应”粮食生产、购销、仓储、加工、消费各环节都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木桶板,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取决于最短的板。生产不足会导致粮食安全“贫血”,流通不畅则可能导致“高血压”“心脏病”“脑血栓”。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要做到系统思维,补齐短板,实现产需对接,按需生产,适度加工,绿色储存,高效流第2页共5页通。这条规律的现实意义在于,保障粮食安全要倡导节约健康的消费方式,树立“滴灌式”精准调控理念,反对“掠夺式”生产、“漫灌式”流通的观念,下大力气建设更加...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2024年粮食安全领域基本规律探索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