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与农业调整思索一、粮食安全面临需求刚性增长、增产瓶颈制约和国际贸易劣势的挑战1.粮食安全是经济安全问题。也是政治和国际问题,没有一个国家不对本国的粮食安全进行监督管理,防止发生粮食安全问题。经济越是开放,就越要加强粮食安全监管。XX省粮食总产量连续六年过千万亿斤,连续十一年居全国第一位,用全国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4的小麦、1/10的粮食,每年向国家贡献400亿斤以上的粮食及其制成品,大量的蔬菜、瓜果、肉蛋奶等副食品走出XX省,走向世界。从短期看,国际粮食形势的变化直接影响国内粮食安全,国内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粮食生产是一个比较效益不高的传统产业,XX省目前的粮食产量1100亿斤,产值大约是1100亿元,相当于几个大型企业的产值。从中期看,通过农业结构调整,稳定粮食安全的任务日益严重,20XX年XX省粮食生产能力中央要求稳定在1300亿斤。从长期看,耕地刚性减少,人地矛盾,水资源匮乏,资源约束,环境保护,农业科技,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农业基础设施,粮食产销服务体系,消除粮食安全的长期隐患,达到粮食安全。2.农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内涵和动力。结构优化和升级是经济发展的长期任务。包括农村结构调整、城乡结构调整、区域结构调整、所有制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规模经济及集中化等,核心是结构优化和升级。与经济增长相比,是经济发展的内涵和动力。结构优化和升级是基本趋势,农业结构调整是一项战略性的系统工程,其目标是协调农产品的供需关系,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使农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在总量上力争基本平衡,使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在变化上保持协调。科技创新、农民增收渠道和收入水平、劳动生产率、生产经营主体的组织化、绿色生态安全、粮食生产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机械化产业化信息化,赋予农业结构调整新的内涵,达到粮食安全。3.衡量一个国家粮食安全与否,主要以粮食库存安全系数第1页共5页为主,在此基础上还应考虑粮食产量波动系数、粮食外贸依存系数、贫困人口的温饱状况等项指标。不低于95%的粮食自给率;不低18%的粮食储备率;年人均占有量不低于400公斤;基本农田面积不低于16亿亩;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16.5亿亩;低收入阶层粮食保障水平;满足和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食物需求;才能显著提高粮食安全水平,也是衡量粮食是否安全的指标内容。我们必须建设高标准的粮食安全体系,通过农业结构调整的途径和方法,机制和动力,可持续发展,社会化大生产,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安全。二、稳定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途径1.有效配置农业资源,通过农业现代化稳定粮食基础。通过资源整合,开辟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产业链条,提高农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把XX省7500万亩耕地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实现集约化、内涵式增长,构建现代农业作物体系,整合农业资源,实现现代农业机械化。2.调整产品品种结构,实现增产、增值、增效、增收。加大农业科研投入,提高农产品品质质量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通过产品差异占据市场,避开通过激烈的价格竞争争夺市场。把追求粮食绝对数量为主的“增产”战略转向追求粮食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主的“增收”战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科学技术提高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统一制定农产品分级标准,实行优质优价政策,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发展,发展循环农业、节约农业、标准化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3.调整农业产业层次的结构。不断地调整种植业、畜牧养殖业、林业、水产养殖业的产业构成,扩大市场需求大的产业的生产规模,缩小市场需求萎缩的产业的生产,使各产业间相互协调、联动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地区产业升级,形成规模经济,提高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粮食产业化经营水平,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集聚区、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产品信息体系建设,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第2页共5页4.调整产品层次的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避免单一因素造成市场风险。在产品品质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