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整改措施粮食的商品属性,关乎数亿粮农的收入问题;粮食的社会属性、政治属性,关乎国家的粮食安全。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粮食安全问题,对农民的福祉乃至国家的长治久安,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目标背离”难题今年7月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和《XX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总体规划》。会议特别强调,要使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20XX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20XX年达到1*00亿斤以上。2892156“粮食为万物之首,粮价为百价之基”。在当前国际粮价大幅上涨的背景之下,国务院出台的这个纲要和规划,不仅非常及时,而且意义重大,它又一次表明了中央对粮食这种“特殊商品”生产的高度重视。与中央的鲜明态度相比,地方上的某些干部并没有将粮食生产摆在突出的位置上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日到长三角地区采访,听到了一些干部抱怨,现在工作压力最大的是招商引资,可费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把项目招来了,又常常无地可供,叫他们左右为难:“这岂不成了既想让马儿跑得好,又不想让马儿吃草。”既然上边如此重视工业化、城市化,那么就应该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言下之意,呼之欲出。“粮食安全是国家的事,财政收入、本地发展才是地方政府考虑的事”。在一些地方忽视粮食生产的事实背后,这样的认识并非特例。在他们的眼中,政绩和财富才是他们追逐的重点甚至惟一目标。只有招商引资,只有工业化、城市化才是重中之重,而效益较低的农业只有“让路”的份,则屡屡成为顺理成章的选择。本刊记者在XX县区小岗村了解到,在近年农村种植结构调整中,该村1800亩耕地中,有600多亩进行了经营权流转,全部进行葡萄和双孢菇种植。据村民预计,因为减粮增收,短期内该村将有50%的粮田转向非粮生产。第1页共4页苏皖等省的多个产粮大县领导说,“小岗压粮”现象是市场价格机制对粮食生产“逆向指导”的结果。小岗现象在中西部地区的产粮大县中可能会蔓延开来。这背后的原因在于:国家、县乡基层政府、农户在粮食生产上存在明显的“目标背离”。国家目标在于确保粮食安全;县政府的目标在于“强县富民”,这与发展粮食形成现实冲突;农户目标在于增加收入。如何破解“目标背离”、保持方向上的同一性。是当前粮食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传统粮区的“底线”之忧尽管中央三令五申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政策,但仍阻挡不住“世界工厂”的无限扩张。伴随着推土机轰隆隆的声响,大片大片的粮田湮灭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据统计,最近5年间我国耕地减少近1亿亩。难怪连江南一些号称鱼米之乡的地方也不得不外购粮食。至于“风景旧曾谙”的梦里江南——清清的河水,黄黄的稻穗,田田的荷叶,嫩嫩的菱藕,早就开始一点点褪化、消失。对晚辈来说,“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意境,只能诵读而不能亲见了。XX省民盟委员王光宇完成的一项耕地现状研究发现,自1978年以来,XX省耕地面积呈连续减少的态势,27年间耕地面积共减少360千公顷,年均减少13.34千公顷,相当每年消失一个小县的耕地。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出人均耕地占有量临界线为0.053公顷,XX省目前有1/3以上的地区低于这一保障线。最近本刊记者走访了安徽芜湖、阜阳、六安和江苏东海等粮产区,基层干部、农民说,眼下出现多种“新剪刀差”共同制约粮食生产的局面,是多年罕见的,对粮食生产的负面作用不容低估。尤其是种粮收益与成本“两个增速”间的剪刀差叫人担心。XX县区粮食局的调查显示,当地小麦市场收购价较上年增幅10.45%,而生产成本投入亩均增幅28.06%,高于价格增幅17.61个百分点,从而导致小麦亩均效益较上年猛降49.75%。中西部传统粮区能否稳定粮食生产的“底线”,是件值得警惕的大事。站在国家的层面考虑问题,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第2页共4页国,解决吃饭问题只能立足于自给,不可能寄希望于外采,因此,粮食安全以及农业自身的现代化,与工业化、城市化有着同样异乎寻常的重要意义。也正因为如此,中央才对“三农”的地位作出了如此之高的评价:“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廓清误区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