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据统计,目前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3700万种,而且每年人们发现或合成的物质以每十几万种的速度在增加。化学是认识、研究、探索物质结构、性质、用途和创新的科学,面对如此繁杂的物质世界,应当从何入手去进行研究?你是否想过:当你走进图书馆,面对许许多多的书籍,为什么能很快找到你所要的图书?当你走进超市,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为什么能迅速找到你所要买的东西?原因在于管理人员已对它们进行了分类处理,按照预先设定的标准进行了“分类”。对于数千万种的物质,应如何进行分类?各类物质各有何特点?1.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2.了解分散系分类方法及依据。3.了解胶体性质及应用。4.了解胶体制备。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1.____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2.常用的分类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3.交叉分类法人们认识事物时往往需要采用________方法,来弥补单一分类法的______。例如,对碳酸钠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分为______________。4.树状分类法对____事物进行再分类,例如,把化合物分为____、____、____和氧化物。分类交叉分类法树状分类法多种分类局限性钠盐、碳酸盐同一酸碱盐综合拓展一、物质分类的方法分类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对于同一类物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标准,形成不同的分类方法。1.根据单质是否导电,可以将其分为导体、半导体。如铁、铜是导体,而Si、Ge等是半导体。2.根据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可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根据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是否完全电离,可将其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3.根据物质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可将反应物分为氧化剂和还原剂,产物分为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4.根据被分散物质的颗粒大小,可将混合物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而浊液又分为悬浊液和乳浊液。5.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尝试应用1.下列物质既属于无机物,又属于碱的是()A.Na2CO3B.CuOC.乙醇D.Cu(OH)2D2.Na2CO3俗名纯碱,下面是对纯碱采用不同分类法时进行的分类,不正确的是()A.Na2CO3是碱B.Na2CO3是盐C.Na2CO3是钠盐D.Na2CO3是碳酸盐解析:不论怎样分类,碳酸钠是盐,是钠盐、是碳酸盐、是正盐、是含氧酸盐等等,但不属于碱类物质。答案:A分散系及其分类1.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______。被分散的物质称作______;容纳______的物质称作______。2.分类:依据____________的大小。分散系分散质分散质分散剂分散质粒子3.胶体(1)概念:分散质粒子大小在______之间的分散系。(2)胶体的性质①丁达尔现象:一束光线通过胶体时会看到一条光亮的____。②电泳:在电场的作用下胶粒会定向____。③介稳定性:胶体在一定时间内能稳定存在,主要是因为胶粒带有________,相互____。④聚沉:对胶体____、加______、加入________胶体粒子的胶体时,胶粒会凝聚成大的颗粒而形成____。答案:(1)1~100nm(2)通路移动同种电荷排斥加热电解质带相反电荷沉淀综合拓展二、几种分散系的比较分散系溶液浊液胶体举例NaCl溶液泥水Fe(OH)3胶体分散质离子巨大数目的分子集合体少数分子的集合或单个大分子粒子直径<1nm>100nm1~100nm之间外观均一,稳定不均一,不稳定,易分层均一,稳定滤纸能透过不能透过能透过半透膜能透过不能透过不能透过扩散快慢慢三、Fe(OH)3胶体的制备向20mL沸腾蒸馏水中滴加1mL~2mL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得红褐色的Fe(OH)3胶体后立即停止加热。FeCl3+3H2OFe(OH)3(胶体)+3HCl注意:化学方程式不用“”和“↓”等符号;不能过度加热,以免Fe(OH)3胶体发生凝聚。四、胶体粒子带电荷规律胶体微粒表面积大,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可吸附胶体中的阴、阳离子而带电。一般来说,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粒吸附阳离子,胶体微粒带正电荷;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的胶体微粒吸附阴离子,胶体微粒带负电荷。=====△尝试应用3.(双选题)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