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而不简单《口算除法》桐乡市龙翔小学钱强芬一、教学目标:1、通过呈现学生的不同算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补充理解它们的算理,掌握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2、使学生尽可能用较为简洁的语言表述计算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3、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重视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将掌握的口算乘法知识迁移到口算除法,有意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二、教材的背景分析:1、激活学生已有的口算经验,使之顺利迁移到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中。学生已有的与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相关联的口算经验有:表内除法和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这些口算经验是帮助学生解答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因此,教学时,应采取积极措施,激活学生已储存的相关口算经验,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并将它灵活运用在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这样一个新的情境中。2、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思考过程。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口算除法和笔算除法的过程,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运算程序和运算规律的过程,它是计算活动过程的提炼和升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条件,给学生一个宽松的说话环境。首先,让学生在思考每个例题时,自言自语地、轻声地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其次,让学生在小组(或与同桌)说自己的思考过程。最后,提供说话的范例。让说得较好的学生在班上交流,或者教师根据多个学生的表述概括出班上学生的不同解题策略。通过有层次地说过程、说算理,使学生自主归纳出口算或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同时学会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3、加强乘除法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简单推理能力。乘法和除法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从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入手,将乘法运算的思维方法迁移到除法当中。如教学60÷3=()时,可引导学生思考3×()=60。又如,教学除法的验算时,可依据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引出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检验方法。这样,通过从矛盾着的双方入手,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既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又培养了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三、教学设计意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随着年级的升高,两极分化现象会逐步显现。在每个班级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学习困难、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知识脱节、成绩低下、兴趣丧失让这部分学生视数学学习为畏途。如果缺少教师的热情关注和有效指导,这些学生的数学学习状态很难得到有效改善,数学学习成绩也很难得到有效提高,显然,这将对他们的后续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研究“后”学生的学习心理、行为、习惯,分析问题症结,寻找指导策略,已经成为新课程实验推进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鉴于此,笔者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力图体现以下几点:1、尊重全体学生,找准教学的“临界点”。要让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有所收获,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也就是确定教学的起点。什么是起点能力?学习者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和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等,就称为起点行为或起点能力。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最主要的因素。如何才能了解学生的情况呢?教师不妨先回答下列问题: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2、加强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注重学生的思维方式。数学教学已不再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中心了,而是更加关注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良好的情感和态度的形成等等。当教学目标确立之后,教师就需要对如何达到目标,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过程,其中涉及的因素很多。但必须考虑两点:一是如何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获得。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思维方式,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二是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