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1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通化市实验中学:张红一、教材分析等腰三角形是生活学习中常见的图形,它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因而在生活学习中应用广泛。本节课是一般三角形,全等三角形,轴对称知识的延续,将研究等腰三角形的两个性质。这两个性质是今后论证两个角相等、两条线段相等、两条直线垂直的重要依据,为后边学习等边三角形,多边形打基础。是全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同时本节课还可加强学生对分类,转化,方程等思想方法的掌握。这些都为高中学习奠定了基础。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活跃、愿意表达自己的见解,有一定的互动互助基础,但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面还缺乏经验。其次学生程度参差不齐,两极分化已经形成,个体差异比较明显。再次学生的思维逐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但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地位,数形结合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较好方法。为此我班以尖子生带中等生,中等生督促学困生,各小组学困生互相竞争。这样在班级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热情去学习。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经历剪纸、折纸等活动,进一步认识等腰三角形;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了解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能够探索、归纳、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学会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观察、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通过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探索和应用。难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验证。策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是设计多个活动,让学生采取独立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教学准备:课件,长方形的纸片,剪刀,常用画图工具。四、教学方法、学习方法1.教法设计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建构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灵活运用教具直观教学、联想发现教学、设疑思考和逐步渗透等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和鼓励,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科学研究思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受到教育。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呈现更直观的形象,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2学法设计教学中,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一边进行折叠重合的模型演示,一边进行阅读讨论,通过折、剪、看、想、议、练等活动,自己“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从而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的灌输式、注入式。这样做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探本求源,体现了“学习任何东西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和“学问之道,问而得,不如求而得之深固也”的思想。把重点放在学生如何学这一方面,通过直观演示得到感性认识,在实践、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中,让学生经历由验证归纳到推理论证的认知过程,掌握知识和技能,形成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五、教学过程(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1.课前让学生准备卡纸、剪刀;回顾小学学过的等腰三角形有关知识:2.课件出示几张等腰三角形的图片,提问:这些都是什么几何图形?由日常生活中的等腰三角形引出课题,引领学生复习问题,了解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给出总结【设计意图】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同时,强化“腰”、“底边”、“顶角”、“底角”等概念,为学习新知创造丰富的旧知环境,有利于帮助学生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2.教师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设计意图】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正式进行探索和发现前,要让学生对探索的目标、意义有十分明确的认识,做好探索前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让学生按照课件要求动手实验并思考回答问题剪一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