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作。4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力主改革政治;16年后(1070年)拜相。仁宗庆历进士,神宗熙宁二年授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以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积极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党反对,熙宁七年被罢相,后复位再罢。封荆国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反对北宋初年浮华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散文遒劲清朗,直抒胸臆,每涉时弊,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词“一洗五代旧习”,风格豪放。王安石纪念馆(江西临川)王安石塑像(江西临川)第一段:重点词句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距其院东五里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名→动,筑舍定居。名→动,命名,起名。名→状,往东。表判断,为,是阳:山南水北判断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褒禅山褒禅山亦亦谓之华山,谓之华山,唐唐浮图浮图慧褒始慧褒始舍舍于其址,于其址,而而卒葬之;卒葬之;以以故其后故其后名名之曰之曰““褒禅褒禅””。。今所谓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谓华阳洞者,以以其乃华其乃华山之山之阳阳名名之也之也。。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舍定居,死后终于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洞百余步,有碑距洞百余步,有碑仆(于)道仆(于)道,,其文其文漫灭漫灭,,独独其为文其为文犹犹可识曰可识曰““花山花山””。。今言今言““华华””如如““华华实实””之之““华华””者,者,盖盖音谬也。音谬也。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碑倒在路旁倒在路旁,,碑文模糊碑文模糊,,只有只有从它仅有的字从它仅有的字还还可以辨认出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现在将“花山”的名称。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音上的错误。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山之___、山之___、山之___、山之___。名寺洞碑2、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3、这一段说明事物方位清楚,层次井然。交代空间的变化,其作用是(不超过10个字):作者游褒禅山的踪迹。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有泉侧出有穴窈然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则其至又加少矣火尚足以明也则或咎其欲出者第二段:重点词句名→状,从旁边形→名,深度形→动,照明。幽深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形→动,到尽头“而”,表修饰动→名,见到的景象十分之一动→名,到达的人/更有人/责怪,埋怨其其下下平旷,有泉平旷,有泉侧侧出,而记游者甚众,─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五六里,有穴窈然窈然,入,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虽好游者不能穷穷也,─也,─----谓之後洞。谓之後洞。由此由此向下向下的那个山洞平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旁边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幽深的样子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