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面瘫病专诊疗方案分析总结优化2018年针灸科中医优势病种面瘫病(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分析、总结及优化面瘫病(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要点]:(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石学敏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王维治主编的第五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3)脑ct、mri检查正常。(二)分期诊断1.早期(急性期):发病开始至第15天;2.中期(恢复期):第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3.后遗症期(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后(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病因病机]:1风邪外袭。本病多由风寒之邪侵犯阳明、少阳经络,邪气壅塞,经气阻滞,以致经筋失养,面部肌肉纵缓不收,发为本病。第1页共3页2正气内虚。思虑过多,劳役过度,久病之后,人体气血内虚,经气不足,营卫失调,经络空虚,而致风邪乘虚侵入经络、经筋,发为本病。[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1)风寒证治法。疏风散寒,舒筋通络。针灸处方:①急性期:风池、翳风、太阳、阳白、颊车、合谷、太冲,面部浅刺,针用泻法,留针15分钟。②恢复期:阳白、四白、下关、人中、头维、地仓、颊车、风池、牵正、合谷、足三里、太冲,针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③联动期和痉挛期:阳白、四白、承浆、迎香、地仓、颊车、风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长针透刺,留针30分钟,针用平补平泻法。(2)风热证治法。疏风清热,舒筋通络。针灸处方:①急性期:风池、太阳、颊车、阳白、曲池、外关、合谷、太冲,面部浅刺,留针15分钟,针用泻法。②恢复期。阳白、太阳、四白、头维、地仓、颊车、牵正、合谷、足三里、太冲,针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③联动期和痉挛期。阳白、太白、承浆、迎香、颧髎、合谷、足三里、阳陵泉,地仓、颊车行长针透刺,针用平补平泻法,留着30分钟。(二)辩证服用中药汤剂1.风寒袭络证。小续命汤加减。2.风热袭络证。大秦艽汤加减。3.风痰阻络证。牵正散加减。4.气虚血瘀证。补阳还五汤加减。(三)其他疗法1.百会灸疗法:①艾炷药物组成:精艾绒、自制面瘫温灸散(苍术、防风、白芷、丁香、吴茱萸)适量。两者混匀,做成塔形艾炷,底座直径5cm,高4cm。②自制锥形百会灸罩:底座直径10cm,高25cm,四面留直径0.3cm烟孔。③操作:取约大小厚度为6cm×8cm×1cm规格的鲜姜片为底座,穿数孔置于百会穴上方。将药物艾炷置于姜片上点燃后用百会灸罩扣其上,第2页共3页燃尽为度,每日一次。2.根据病情和临床实际,亦可采用红外线照射疗法。3.甲钴胺注射液0.5mg足三里穴位注射qd。4.穴位贴敷。选太阳、阳白、颧髎、地仓、颊车。将白附子研细末,加冰片少许做面饼,贴敷穴位,每日一次。[疗效评定]:参照第5次国际面神经外科专题研究研讨会推荐的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确定。①痊愈:面部所有区域正常。②显效:仔细观察可看出轻微的功能减弱,可能有轻微的联带运动;面部静止时对称,张力正常,上额运动中等,眼睛用力可完全闭合,轻度不对称。③有效:有明显的功能减弱,单双侧无损害性不对称,可观察到并不严重联带运动、挛缩和(或)半侧面部痉挛;面部静止时张力正常,上额运动微弱,眼用力时可完全闭合,口明显不对称。④无效:面静止时不对称,上额无运动,眼不能完全闭合,口仅有轻微运动。[分析、总结和优化]:2018年面瘫病诊疗规范在2017年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的优化具体如下:1.对于面瘫的分型进行了重新划分,制定要面瘫的中医临床路径,更加清楚的明确了各期的发病时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