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小学生能否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取决于思想品德课程的实效性。而思想品德课就是向学生序列化地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是一种潜藏于人的内心思想教育,它的目标是要规范人的行为举止,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人的品德虽不能像语、数那样用百分准确地衡量出来,但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反映出内心活动。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地改造自己、完善自己。重在“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那么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如何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呢?一、以情育情,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情感人们利用自己所认识和掌握的道德规范去衡量别人或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时产生的态度体验被称为道德情感。道德情感在形成人的品德结构的和发展中起着非常的作用,并对提高道德认知产生直接的推动作用,是联结“知”与“行”的中介和桥梁,对道德行为也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实施道德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体现高效课堂、有效课堂的重要方面。高效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当以促进小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地、协调地发展,以获得课堂教学整体的高效、有效为目的,力求体现道德情感教育的有效价值。二、以境育情,激发道德情感体验让学生有自主乐学的情绪,从心态上解放学生思品课教师要敢于把学生从传统的“做听话守规矩的好孩子”的心态中解放出来,在保证身体健康发育、举止规范文雅的前提下,创设“三多”的宽松学习环境,让学生愿学、乐学。其一,多设计学生自由活动的环节。如《待人有礼貌》一课,教师不宜多讲,让学生在自主表演、相互评价中学习待人接物的一些基本礼节,从中懂得待人处事要文明、要礼貌的规范要求。其二,多采用激励措施。如课堂上多使用“你真勇敢”“你真棒”“你真聪明”等激励性语言或发“小红花”“小金杯”“大拇指”“小标兵”等正面激励措施,让学生愿说、敢说、敢做、乐学。其三,多给学生自我表现机会。如学生发言可变举手点名式为不举手的自由式,有些行为规范可由语言表述式改为动作演示式等,让学生在课堂上不受身心约束,有更多的自由发表见解、表现自我的机会。这样既可活跃学生心身,表现学生内心世界,保持学生积极乐学的情绪,又可活跃思维,深化道德认识。三、以知育情,促进道德情感发展情感是随着生活环境、社会影响、后天教育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情感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道德认识需要随着知识水平的增长而增长。因此,要用科学文化知识去充实学生的认知的内容,扩大视野、开阔眼界,运用知识的力量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当然,这种知识也是“与时俱进”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学习、实践本身就是德育的源头活水。“道德认知论”的重要代表人物皮亚杰、克尔伯格等认为:德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及推理能力的发展,而不是向他们传授某种具体的道德规则。因此,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尤其是对事物的判断及推理的能力是极其重要的。四、以群育情,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现代教育理论是开放性理论,它与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是相适应的,主要特征是教育社会化、群体化、终身化。所以学生不能只关心个人的前途,个人的利益。只强调别人及社会理解自己、关心自己。却从来不知理解别人、奉献社会的极端重要性。甚至有的学生和家长认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只要有本事个人能赚钱就可以了,读书多不多并不重要。其实这个观点是短视的,现代社会中,个人的发展除了要有丰富的现代科技知识作基础外,还需要有适当的专业知识及较强的资讯、交际能力。这些都离不开群体的作用。需要教育学生,未来社会不仅需要学习的竞争,更需要有团结、协作的思想和能力,让学生了解到个人只手闯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许多事情必须集思广益,借助群体的力量才能成功。只有从小就学会认识关心别人,认识关心群体,认识关心社会。善于交往,善于合作,在自己的生活中,力争做学习的小主人、集体的小主人,将来做社会的小主人。学生的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要经过集体和社会各部门长期的培育形成的。因此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