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细无声——谈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吕叔湘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教师的语言是教学的灵魂,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语言表达更是教学艺术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寻求适合自我的语言艺术,增强课堂教学的语言魅力,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走进语文课堂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一语言的诗意美众所周知,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是广大教师孜孜以求的,对于教师来说,准确、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确是提高学生兴趣的砝码,而对于语文课堂来说,语言艺术就不仅仅局限于准确、生动而要富有浓厚的文学色彩,使学生先从表象上对语文课有了整体的感知,才能进一步学好它。在校本课专题《诗的色彩与民族审美》一课中,我是首先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俄国画家列宾说,‘色彩即思想。’古今中外的艺术家都有自己钟爱的色彩。向日葵的金黄是梵高生命的向往;莫奈用棕色表现伦敦漫天的迷雾,实则传达的是自己内心的一缕寂寞和孤独;多瑙河流淌的是施特劳斯的湛蓝;四月的天空飘洒的是诗鬼李贺瑰丽的红雨。”在一片缤纷色彩中,学生接受了审美的洗礼,他们发现,原来生活是如此的绚烂多姿,诗歌是如此的璀灿夺目。在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揣摩作品语言时,我也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来指引他们,力求做到教师语言与作品语言的完美融合。《故都的秋》这篇课文的一个教学重点便是体会文章中貌似平淡的语言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在分析这些句子时,我这样提示学生:这里有着悠悠的态度和颓唐的情调,更有着沉重与无奈。面临着抗日战争的古城故都,朝不保夕,这不禁让人生出无限的眷恋,留住过去的辉煌,过去的色彩,过去的北国的秋天,缠绵于既往的久久不能释怀的眷恋,是《故都的秋》颓唐情调的另外一层意味,也是最动人心弦的地方,因为对逝去的“美”的眷恋有谁不曾有过呢?在教学中,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虽然我的语言不能与郁达夫先生相提并论,但我会力求用最贴近作者的语言来引导学生,使他们走入作品,感受作品,从而升华出他们独特的感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无数堂课的充满诗意的语言引领下,我终于得到了我的学生们那发自内心的回报,他们用诗样的语言来解读作品成了语文课堂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巷》与《雨巷》比较一课上有同学这样说:“《巷》超越了狭隘的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讴歌了一种情操,和我们的民族精神一脉相承,将人引向崇高,使我们似乎看到了一身傲骨,敲起来铮铮作响的中国文人:不愿做官的庄子,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九死九不悔的屈原。”在《一棵开花的树》一课上学生这样用诗的语言解读诗:本诗富有真情美,读过之后感觉作者的感情像繁复的花瓣一样一层一层的舒开,所有甘如醇蜜、涩如苦莲的感觉正交织在心中,人应当有情,有了情才会热爱生活,珍惜生活的每一天,珍惜每一个有阳光的日子,珍惜阳光洒过的每一个角落。”我在为学生课堂上所展现出来的优美的语言大加赞叹时更加感到,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教学的本质不在于传授多少,而在于感染、激励、唤醒学生,发挥他们最大的潜力就是语文教师最大的成功。二语言的情感美列夫·托尔斯泰说过:“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教学就是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受到这些情感的感染,从而体验到感情。教师必须要做到“以情感人”。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语文教学就是要设置一个具体可感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去感悟,去体会,从而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首先,教师要“披文以入情”,只有教师自己被文学作品中蕴涵的感情所打动才会在此基础之上加上自己的情感体验去并打动学生,使他们也产生巨大的共鸣。鲁迅的文章的特点是旗帜鲜明,语言犀利泼辣,感情强烈,但由于年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