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下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新思路【摘要】中学阶段传统的文言文阅读教学常采用词句串译的方式,这种方式的弊端是重文法,轻人文,肢解了文章,破坏了整体感知,被尖锐地批评为“古汉语课”。新的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课堂要打破由教师自上而下授课的模式,在文法与人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引导学生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回归文本,回归阅读教学的本位。【关键词】课程标准文言文阅读教学自主、合作、探究2001年秋季学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各实验区拉开序幕,我有幸作为南宁市新城区七年级的语文老师迈入了第一批课改实验的行列。虽然时间过去多年,但这次经历对我的冲击和磨砺却让我受用无穷。本文将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伤仲永》为例,总结在课程标准下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新思路。2002年3月初南宁市教科所邀请人教社的温立三和聂鸿飞两位编辑给实验区的老师培训,让我上的一节研究课,我选择了《伤仲永》。当时是出于两种考虑。第一,它是文言文。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每一次教材修订,文言文在全部课文中所占的比例都有所增加,2001年南宁市的中考题还头一次出现了文言文的课外阅读篇目,可见课程标准和教材对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它是旧课文。第一次选入实验教材的课文在教学处理上比较容易实现课标的精神,而原九义教材中的旧课文则比较容易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走上传统教学的路子。选择《伤仲永》,是希望和大家一起探索在“课程标准”下构建文言文阅读教学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基本模式,一起探索旧课文新教法。一、关于教学理念备课时,我这样想,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基本理念,确定七~九年级的文言文阅读目标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对文言文阅读的评价建议重点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和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对于文言文,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应变注重咬文嚼字为注重整体感知,变老师串讲为教会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并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来促进对文意的理解。所以,我这样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和学时:1、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大致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练习用诵读和查阅注释的方式阅读文言文。情感和态度目标:借开学契机强化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绪。2、教学重点(1)朗读,培养语感,理解课文内容。(2)懂得后天勤奋、后天教育比天资聪慧更重要的道理,确立努力学习的良好态度。3、教学难点对少量文言词句的理解,如“王子曰”一段,即过去没有选编进教材的议论段。4、教学时数1课时。《伤仲永》在实验教材里是精读课文,如果要把自己的教学思路完整的表现出来,两个课时会更充裕一些,但培训时间有限,所以压缩为一课时。二、关于教法与学法传统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一般都是先一段一段的把关键字、词、句找出来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然后再一小段一小段地翻译,最后理解归纳课文内容和意义。这种方式容易使七年级的学生感到枯燥和疲劳,也不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伤仲永》一课在教法和学法的选择上,我是这样考虑的:1、教法教法上,以朗读为切入点与核心,采用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读懂课文。对于部分难以理解的句子,如第三段,可以通过讨论和师生共同释疑解难的方式来解决。2、学法素质教育提出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程标准也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理念。因此,我把教法和学法结合起来,在朗读、启发和讨论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具体操作为:反复朗读——培养语感,大致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启发引导——学生讲故事、补充修正故事;讨论探究——先分组,后全班,就难以理解的词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