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学一做传承红色基因演讲稿锦烨文字工作室评价战友文章。总体感觉也是差不多的,觉得这种写法比较老套,是以前常用的写法,但是现在我们都不写这样子了,整篇文章有点头重脚轻,而且有些地方空话比较多,文章第一段引子写得最好,其他的故事,除了我们自己本来的例子,其他例子都不要了,因为20分钟,不需要分太多段,根本讲不透,故事之后用几句话来总结概括就行,主要行文段落按照我给您的那个视频边防总队来走。要改的地方在下面注明。整个文章结构应该修改为:第一段。老校长的例子不需要改,最后总结的话引出的话需要斟酌,字数大概也是那一段。第二段。当前红色基因收到影响,国内外分析。第三段。怎样做,国旗班传承的是一面旗帜。让听党指挥占领信仰高地把红色基因融入军人血脉(题目改,直接一点讲红色基因)各位首长、各位战友:大家好。我是来自++边防总队的++1934年10月的赣南,一支濒临绝境的队伍从于都河边出发,穿着草鞋,在国民党重兵围追堵截的情况下,爬雪山、过草地,走到了陕北,走向了挽救民族危亡的最前沿,走出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我时常想,长征出发时的三十多万人,只有不到三万人到达终点,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红军走过漫漫征途。是什么精神让共产党领导的这支队伍不怕牺牲、百折不挠。一位我所熟悉的老红军给了我答案。这位老红军就是我母校重庆邮电大学的老院长。他是一个从江西瑞金到陕北延安,全程跋涉完艰难二万五千里长征,历经枪林弹雨,有着钢铁意志的老红军。在革命胜利后,他放弃了在北京工作的优厚待遇,毅然来到艰苦的山城重庆,再次投入到为祖国培育人才的新征程。1950年,伴随着新中国成长的步伐,我母校重庆邮电大学第1页共7页的前身东川邮政管理局邮政人员培训班,在XX市郊南一个山头成立了。当年,那里一片荒凉,用水用电困难,连一间像样的教室都没有。面对这样的艰苦环境,老院长抚摸着满身的伤痕说:长征我都能走过来,就是扛石头,也要扛出一座教学楼。在老院长的带领下,从此,南山小道上洒下了师生们艰辛的汗水。这每一块石头,都是他们一担一担从山下挑上来的,这红砖青瓦,都是他们下课后一块一块砌上去的。一年后,第一栋教学楼拔地而起,老院长这位在长征路上都没流过泪的钢铁汉子,他流泪了;;历史依然温热,(到这里前面都不用改,后面这几句话再斟酌一下)几十年斗转星移。老院长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带领师生艰苦创业、共渡艰难的高尚品格深深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重邮人,他身上那种矢志不渝、铁心向党的红色基因也一直赓续到如今。下面,我们开始今天的党课。《让听党指挥占领信仰高地把红色基因融入军人血脉》。[u1]一、红色基因力量究竟有多大。红色基因是我军在89年的风雨历程当中积淀形成的,凝结着我军宝贵的精神品格和历史经验,是我军区别于其他军队的鲜明特征。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基因,我军才有不同的坚守与追求;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基因,我军才有经受各种艰难考验、迎接苦难辉煌的昂扬斗志。忠诚基因赋予我们信仰之魂。忠诚是人民军队信仰的基石,信仰是我们新一代革命军人的精神归宿、力量之源,让我们敢于为了理想追求流尽最后一滴血。方志敏曾慷慨陈词: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1934年,陈树湘率红34师与十几倍于自己的敌人殊死激战,后陷入包围,腹部中弹,身负重伤,不幸被俘。敌人给予高官厚禄诱他投降,他毅然伸手插进自己的肚子,拉出肠子将其扯断,英勇就义,年仅29岁。陈树湘用忠诚践行了自己的诺言:为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我们再来看一组血肉之躯凝成的数字:红军长征四支部队牺牲16万人;8年抗战,党领导的人民武装伤亡67万人;解放战争我军共牺牲26万人,负伤104万人;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部队牺牲18万人。是什么让我人第2页共7页民子弟兵前仆后继、舍生忘死。铁心向党的忠诚。正是有了这样的忠诚基因,我军才能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从胜利走向胜利。战斗基因赋予我们血性之气。血性是人民军队打不垮的钢铁脊梁,磨不掉的精神底气,浸润着人民军队的光辉征程,激昂起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血性之气,让我们敢于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