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基本操作程序(试行稿)《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强调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构成阅读教学的几个要素中,“学生”“教师”都属于“读者”,而且“学生”排在“教师”前面,理应是“第一读者”。“读者”属于阅读的主体,“第一读者”更是主体,保障了主体的地位,才有实现对话的可能;否则,就会降低对话的有效性,甚至出现“伪对话”的现象。如,把简单的问答当作师生对话;将肤浅无效的讨论视作生生对话;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将教参的解读奉送给学生,谓之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以上种种,都是对“对话”的误解,还停留在浅层次的用“口”阅读、以声对话的层面上。课标里所提到的“对话”,更需要用“心”去阅读,让学生沉潜到文本构建的意境中去,亲历阅读历程,走进文本深处去触摸语言,体验情感,领会表达。有了“第一读者”与文本的深入对话,才有可能展开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多维对话。一、“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批注式阅读”是传统读书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直截体现,与古之所谓“评点”一脉相承。落实在阅读教学中,就是在阅读教学之前引导学生通过圈点批注,自学字词,潜心默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解读文本。包括内容理解、情感体悟、表达鉴赏和质疑问难等,来提高学习能力,形成学习习惯。它融感性的体验、感悟和理性的思考、评析于一体,是可受益终生的一种阅读方法。“批注式阅读教学”,是建立在学生自主进行“批注式阅读”基础上的一种全新阅读教学模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批注式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未经教师讲读之前,潜心研读文本,写下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它改变了学生一贯依赖教师讲解、分析、提问等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阅读”。有了自主和个性,就有了实现阅读教学多方对话、有效对话的保障。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一观点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也说:“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进行种种的阅读训练,以培养学生具有比较高的阅读能力。”“批注式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叶圣陶语),过程则是让学生在精读、略读、浏览中,不断反复亲历阅读实践,学习并运用这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最终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具有较高的阅读能力。它重在让学生自己与文本充分对话,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方式,来完成从课内到课外的阅读任务,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二、“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操作程序(一)常用的方法1.符号批注:默读思考,对文本内容中有所感、有所惑、有所疑处,进行圈点勾划。2.文字批注:边读边想,在符号批注的基础上,能够围绕重点、难点,言简意赅地写出自己的所感、所惑和所疑。常见的有:写感想式批注:如果一个人动了心去读文章,就一定会有或深或浅的感想。为了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我们要求学生在读了文章之后,随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想。如学生在读了<<送东阳马生序>>的第一段后写下这样的批注:“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扑鼻香?宋濂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就因为他能经受得恶劣的环境的考验。现在正值冬天,这几天所处的环境有点和书中的环境相似,但我有时候却想打退堂鼓,看来只有吃得苦中若,才能方为人上人啊!”还有学生在读到<<五柳先生传>>之后,在末段作了如此批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曾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是多么旷达的胸怀,只有做到不追名逐利,不随波逐流才有可能写出那么多闲适清新的田园诗。正如<<饮酒>>中所“说心远地自偏”。如果一个人心中有市俗的尘埃,就一定不会有“悠然见南山”的惬意。”这些感想式的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