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教学环节后……———江汉区黄陂街小学章玲琍现行教材中的例题教学都经过数学处理,被人为地简单化、典型化、理想化,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太少,主要表现在问题设计得太细,思路规定的太死,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地发展。因此,教师要敢于“突破”现行教材的束缚,根据学生实际,改编教材,优化学习材料。曾经上过一节练习课,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8、7、6加几”(第108页)的练习(练习二十第4题)。对于这一题的教学,我印象特别深。同样一道练习题,我在两个班采取不同的教法,教学效果截然不同。为了便于陈述,我先将此道练习简单地说明一下。【教材说明】本节练习课是在学生熟练掌握9、8、7、6加几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让他们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认识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兴趣。【设计说明】第4题“用数学”的习题,我准备让学生独立练习后,互相交流。说一说题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既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交流中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能力。【课例说明】第一堂课:我向学生直接出示了与教材配套的挂图,图上画了一位老师带领一群学生在游泳,并出示了教材中的一段文字:“水里有8人,一共有多少人?”学生们通过观察和思考几乎都能说出一共有14人,因为水里有8人,岸上有6人,求一共有多少人就要将水里的人和岸上的人合起来。集体订正后,大家一起进入到下一道练习中。整个教学过程平淡如水,无风无浪。下课之后,学生叶**找到我,对我说,她认为上题还可以用“13+1”解答,因为老师有1人,学生有13人。如果挂图中没有出示“水里有8人,”的话,“13+1”绝对可以。学生走后,我想:假如图中没有任何文字,学生们又会如何思考呢?于是,第二节课我将教学环节做了修改。第二堂课:我向学生出示了删去文字的挂图,让学生根据挂图提问题。学生们议论开了:生1:一共有多少人?生2: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生3:女生比男生少多少人?生4:岸上的人比水里的人少多少人?……学生们提出了很多有关的数学问题,提的非常好。我接着问他们:“现在我只要你们求一共有多少人?你们准备怎样列式计算?你又是怎样想的呢?”这一下,举手的人更多了。生1:水里有8人,岸上有6人。一共有8+6=14人。生2:带游泳圈的有12人,没带游泳圈的有2人。一共有12+2=14人。生3:学生有13人,老师有1人。一共有13+1=14人。生4:男生有7人,女生有6人,老师有1人。一共有7+6+1=14人。……这一题的练习让我和学生们都有许多的收获,整个教学过程波澜四起。【思考】这两堂课,教学内容完全相同,但课堂气氛完全不同。前者沉闷、死板,教师牵着鼻子帮助学生走,学生机械的按照老师的思路进行学习。至于后者,学生反应活跃,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欲望。为何反差如此之大呢?通过比较,我感触颇深。第一堂课中,教师是“授”者,学生是“受”者。整个教学过程虽然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但学生的学习过程缺乏主动性,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占有绝对的主角地位。教师是忠实的将教材的内容一成不变地呈现出来,学生则是一种被动的容纳知识的器物,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个配角而已。第二堂课中,教师是“导”者,学生是“求”者。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了一幅画面,并提出问题,吸引学生进入“角色”。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讨论、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后让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成果”(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切实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体验成功。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中,逐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一道简单的练习题,我在备课时压根儿也没想到课堂上要化这么多时间,说实在的,我也没考虑到会出现叶**这种想法。我真的体会到了教育家陶行知的话:“要是小看孩子,便比孩子还小。”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按照教材忠实地加以实施排斥了学生的个性思考,限制了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超越,学生的创造智慧泯灭其中,教学变得机械和沉闷,缺乏生机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师生的生命活力受到阻碍和压抑。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