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风水沟镇中心校赵忠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这是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人才的必经之路,也是推进“教学与发展”教学新突破的有效途径。因此,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此,我浅谈几点看法:一、激发兴趣,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1、做好预习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初读课文时,按“导读”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寻找出不理解之处,进行质疑、研究,这就能使学生产生查阅的动力,争论的欲望,获胜的信心。在预习中学生的质疑就能营造新的学习氛围,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通过课前预习研读,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索,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2、创设情境小学语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课文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有幻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课件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课,教师先出示画面,让学生在视觉上感知。然后教师用美读示范,让学生感染到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接着让学生小声读--放声读--欣赏读,这样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桂林的美。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二、注重感悟,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1、多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自由地进行阅读。如在引导朗读《林海》时,先让学生试着读描写“岭”多和温柔特点的句子,注意读出特点,然后交流。课件出示句子:“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抽生试读。该生读得声情并茂。我顺势启发:刚才这位同学读时注意到了声调有高有低,语气有轻有重,速度有快有慢,现在再请他读一遍,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时表情怎样,哪轻哪重……再想他为什么要这样读。该生再读后,我并不急于让其他学生评价而是让他们学着也开口读读这句话。结果学生借语调高低长短变化读出了“岭”姿态多的特点:“高点儿的”声音稍高一些,“矮点儿的”声音稍低一些,“长点儿的”拉一点儿长音,“短点儿的”要读得急促一些。同样的,师生通过共同朗读讨论得知:如何把句中的“点儿”读得温柔、亲切,以表现“岭”温柔的特点。2、自读、交流1学生的独立学习,是让他们独立思考去发现去感悟。阅读,没有学生的独立感悟是完全不可想象的;而在独立学习基础上的小组协作学习,伙伴的交互作用,而在相关内容的理解,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具有关键作用。阅读并非全是个人的事,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合作学习是重要的认知策略。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这点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在自读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解疑,教师要深入各组,参与讨论,并作必要的启示和点拨,引导学生再读书,在读中解决重难点,把读和议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教学《新型玻璃》一文时,我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