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百色市田阳县那满镇中心校:梁局浅谈字理识字趣引学生自主识字——以会意造字法为例广西百色市田阳县那满镇中心校:梁局【内容摘要】汉字的历史源远流长,六书理论对我们研究汉字的产生和使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字理识字教学法中会意字造字方法为论述对象,结合会意字造字特点,与时俱进趣引学生自主识字,提高记忆能力,引导学生了解汉字承载的文化内涵,使得学生有意识地去传承历史悠久汉字文化精髓。【关键词】汉字;会意字;学生识字;文化引言古老的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之一。丰富、发达、历史悠久的汉语言文字不仅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灿烂的文化。识字教学不但要教给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还要让学生了解汉字文化的魅力。本文结合字理识字教学法中会意字造字特点,论述字理识字趣引学生自主识字,提高记忆能力,引导学生了解汉字承载的文化内涵,使得学生有意识地去传承和吸收华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一、会意字特点关于会意造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叙》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意思是说,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合成,共同构成新字的意义。如“武”字,从止从戈,本义解释为制止干戈(即战争)。“信”字篆文由人言二字会合成意,许慎释其本义为诚实,人言必须诚实。可见,会意字的字形本身和所代表的词的意见之间是有联系的。根据会意字的解释,会意可以有突出的特点: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构成的合体字;构成会意字的字符之间不分主次;会意造字功能极强,可以表示很多抽象的意义。二、会意字形与义教学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或指事字合成一个新字,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方法。会意字属于合体字,在汉字中占得比重较大,理应成为识字的重点。教师可采用“分解—组合”与图片结合的教学方法,先让学生整体感知会意字的音、义、形三要素,并追溯各分解部分的本义,最后把几个部分组合起来,引导学生理解各个部件与字的形义联系,进而掌握会意字的形与义。例如“休”字教学的三个过程:“休”字读xiū,本指歇息休”字由“亻”和“木”两部分组成,“亻”是由“人”字演变而来,表示一个人,“木”为树木之意;两者合起来就表示人在树下休息,“休”字在学生脑海中就变成一幅农民劳作后倚在树下歇息的画面。“家”字上边的“宀”是屋子,下边的“豕”是猪,古时候人们家中大都养猪,所以就用“宀”下有“豕”表示“家”。但有的会意字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会有所变化,在小学低年级认字阶段困难较大,如“粥”字,从字形上看似独体字,可从字义上分析是会意字。“粥”的最早的字体形态可以追溯到小篆,在汉字发展中的“粥”有多个不同的写法“粥”字本义为稀饭,是一个会意字。在小篆文中,其字形中间上面为米,下边为鬲,鬲指代锅,两边的曲线指热气。整个字形的意思是,将米放在锅里煮,不断有热气冒出,这就是粥。古代,“粥”字通“育”,意思是生养。现在,“粥”除了本义外,还指像粥的东西,如泥粥、乱成一锅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汉字来源,解释本义分析和配合图片,与时俱进,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而且让学生更好感受中华汉字的艺术魅力。三、会意造字,巧编故事汉字传承着丰富的中华文化,每个汉字似乎都有着一个优美故事。在识字教学中,适时引入相关汉字的文化知识,会使学生在识字中发现汉字文化内涵,更加热爱祖国的汉字文化;引导孩子进行“字理”分析,让学生掌握独立识字的方法,形成识字技能,大大提高识字的效率。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编故事识字,学生不仅记得快,记得牢,还能增强其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学生学习“困”和“囚”字时,有一个有趣的民间故事:从前有一个富家子弟,天天游手好闲,很快便把祖业败得所余无几。一天,他闷闷不乐地在院子里踱步,抬头看见一株根深叶茂的老树,竟悟出自己贫困的原因。他连忙把儿子唤过来,说:“你看!四方形的院子中央种着一棵树,不就是一个‘困’字吗?我们快把这害得全家倒霉的穷根砍下吧!”儿子深知好吃懒做的父亲才是家中的“穷根”,砍树也无补于事,便道:“没有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