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现代诗教学的“一石三鸟”广西南宁市第三十三中学530001蓝玉【摘要】本文主要是针对诗歌教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在意象分析中掌握鉴赏的技巧、在主题探究中获得精神的动力、在比较阅读中提高思辨的能力等三个方面进行讲述,并举例说明阐述,从而让现代诗成为学生走进文学经典,走向优秀文化的桥梁,让诗歌成为滋养学生精神的清澈源泉。【关键词】现代诗歌;技巧;意向;主题;比较阅读;诗歌是人们社会、心灵活动最真实的记载,它所反映的特定的社会与人生,比几乎所有的青铜器、壁画、正史乃至新闻,来得更生动形象,也更活泼。然而,现代诗在高考中很少出现,高考作文题目中经常见到“诗歌除外,体裁不限”的要求。受应试需求的影响,高中的现代诗教学已经被严重边缘化了。最富于幻想,最富有激情的中学生远离了诗歌,冷落了美学,表明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萎顿。面对现代诗的教学现状,语文教师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把应试的实用性、审美的愉悦性以及精神的思辨性完美结合在一起,实现现代诗教学的“一石三鸟”,从而走出现代诗遭冷遇的尴尬境地。一、在意象分析中掌握鉴赏的技巧鉴赏文学作品的第一步就是阅读语言,进而把握语言所创造的文学形象,这个形象在诗歌中一般称为意象。意象是诗人思想和情感的载体,所以,把握意象内涵是鉴赏诗歌语言和形式,评价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本前提。如果在高中第一册的现代诗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顺着“分析所写之象——把握所用之法——探究所抒之情”的主线,理解形象,获得情感体验和审美愉悦,进而拓展学习有相关意象的古典诗词,使鉴赏系统化,那么现代诗的教学将会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用夕阳中美丽、动人的新娘来比喻柔美的金柳,使得表达具体、形象、生动。如果我们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探寻作者把“金柳”比喻成“新娘”的原因,学生很容易体会到诗人对康河爱恋难舍的深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训练,让学生学习与“柳”相关的古典诗词,系统掌握“柳”这一意象的特殊内涵。“柳”具有送别、留恋、伤感的意味。①“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②“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③“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学生学习富有灵动飘逸之美的现代诗时,没有语言障碍,感觉亲切自然。而古今融会,让知识得到循序渐进的合理迁移,使学生在意象分析中有效把握鉴赏的技巧。这种教学的实用性深受学生青睐。二、在主题探究中获得精神的动力现代诗以简约精美的形式,表达丰富的内涵。诗人往往向我们呈现各种不同的画面,让我们在低吟浅唱或者默默沉思中体会斑斓的世界。因此,对于那些画面感强烈的诗歌,可以通过“描绘画面——联系现实——观照自我”的形式进行主题探究。比如,狄金森的《篱笆那边》虽然语言浅显,但却如蒙娜丽莎唇边的那一抹神秘的笑意,给人以无尽的遐想。我们可以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描绘出一幅清晰的画卷:绿油油的叶子,托着红艳艳的草莓。那个可爱的孩子在篱笆前翘首,满脸的喜悦。只是,当孩子急切地想要越过篱笆的时候,那个巨大的身影——上帝,用威严的眼神“秒杀”了的孩子的梦想。狄金森用平实的语言,寓言式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见解,她告诉渴望成功的人们:追求,就要像孩子一样勇敢而专注,犹豫徘徊,只能尝到失败的苦果,决然不会是成功的红草莓。在理解诗歌主题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展,让学生了解在“中国达人秀”的舞台上“驾驭风雨雷电”的科学狂人卢驭龙。这名16岁的高中生从小就对科学产生了狂热的兴趣。他9岁开始在家里做实验。曾经因为一次实验事故,右腿、左手以及面目被炸重伤,住院一年多,身上缝合四百针。然而这并没有停下他追寻科学的脚步,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就像跟死神之类签订了契约一样,无法抗拒科学的诱惑”。父母连续24次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