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后反思蔡晓梅一、教材解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地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课重点是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二、教学思路本文教学我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生平;汇报预习时查字典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的情况。解决难以理解的词语:租界地、帝国主义、耀武扬威。本课时的教学思路:1、紧扣标题,打破顺序,直奔主题上课伊始,我首先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课题,以挖掘同学们的潜能,理解课题意思。接着,重点讲解第三部分内容,通过反复诵读文中周恩来两处以不同语气所表达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铿锵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制造悬念,激起同学们的好奇心,使同学们追索:是什么原因迫使周恩来有这等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呢?然后,再回过头来学习第一、二部分内容。于是,第一部分提到的“中华不振”和整个第二部分这一全文中的重点内容也就不难理解了。如果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逐个串讲,不仅耽误时间,听起来也索然无味。2、朗读对话,理解字词,体会感情。教学课文时我重点指导学生读好三个感叹句:第一句是伯父说的:“中华不振哪!”我抓住这个核心线层层教学,让每一个文字因为“中华不振”而立在学生眼前,活在学生心中,让学生在品读课文中表现“中华不振”的语句词,探索伯父说这话的心情,从而指导学生读出伯父很痛恨又很无奈的沉重心情。第二句话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面对校长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读书?”周恩来响亮而坚定的回答,表明了他远大的志向,表明了他的决心很坚定。所以这个感叹句要指导学生读出坚定的语气,体会到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第三句话是校长说的:“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这句话是校长在听了同学们的回答后,对周恩来的回答非常满意,惊讶之余又非常惊喜激动之情无法掩饰而夸奖周恩来的话。从校长的这个角度说明了周恩来的了不起从而激发学生对周恩来的敬佩之情,这句话的朗读学生就很好把握了。特别是三个感叹号体现了校长激动的心情要读出来。3、拓展文本,直面历史,报国立志课堂上为学生提供的一份租界背景资料,让孩子们直面历史,心海难平,心有所向,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萌发初步的报国之情。当孩子们读到“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时,我说:“孩子们,此时此刻你是怎么想的?你要为谁而读书?为国家的什么而读书?”进行指名回答。有的孩子说:“现在我们的国家已经振兴起来了,我要为国家的繁荣而读书”;有的说:“我要为国家越来越兴旺而读书”;还有的说:“我要为国家达到世界最先进的水平而读书”……同学们心潮澎湃,热情高涨。最后请同学们看课后习题中的“阅读链接”,它是周恩来去日本留学时回到母校,给同学们写下的有名诗篇。我让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并和同学们讨论发言,讲一讲这首诗的意思,学习前辈们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4、讲读课文,抓住契机渗透写作常识即将总结全文时我说:“同学们,课文写了三件事,哪一部分让你感受最深为什么?它们又是用怎样的过渡句连起来的?找到读一读。”让同学们明白写文章时,要注意前后连接,学会承上启下,文章就会顺畅,读者就容易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