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农垦三亚高中老安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曾住杜陵附近的少陵,故世称杜少陵,诗中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迁居巩县(今属河南)。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忠君爱国、积极入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身受深重的时代苦难,因而能对下层人民的疾苦寄予诚挚的关怀和同情。海南省农垦三亚高中老安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后人誉其诗为“诗史”。在诗歌艺术上,他能够汲取和总结前人的成就,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形成反复咏叹、沉郁顿挫的风格,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律诗在唐代诗人中最为出色,他首创的“即事名篇”的乐府诗,直接推动了中唐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对后世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影响很大。海南省农垦三亚高中老安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所谓“春女善怀,秋士易感”。如:曹丕的《燕歌行》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的感觉,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的联想,但也催人奋进。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如何理解杜甫的悲秋?海南省农垦三亚高中老安“沉郁”主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像这首诗将诗人万里飘泊、身体多病、客居异乡、孤独无靠的悲伤心情一起倾泻出来。“顿挫”则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这首诗不仅语言雄健有力,而且做到前后相对,句中自对,更显得节奏铿锵,富有音乐美感。(2)沉郁顿挫,含蓄深沉海南省农垦三亚高中老安律诗必须符合以下三个基本条件:1.押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要求押平声,且一韵到底。2.对仗:律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3.平仄:律诗和绝句的每句平仄都有规定,误用者谓之“失粘”。所谓“失粘”,应该是指邻句不相粘——“粘”的意思是两句诗的平仄相同,而邻句则是指下一联的上句和上一联的下句。与“失粘”类似的规则,还有“失对”,也就是同一联的上下两句没有平仄相对海南省农垦三亚高中老安《秋兴八首》解析背景:国家动荡不安,诗人客居他乡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本文选读的是第一首,从命意上看,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一个基调:抒羁旅之愁,悲国家之事。秋兴:从字面上说就是因秋感兴之意。海南省农垦三亚高中老安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树,反而在萧索中见到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健。而言“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海南省农垦三亚高中老安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承上展开:江间,写巫峡;塞上,写巫山。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诗人极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海南省农垦三亚高中老安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由景生情,抒发感慨。“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飘零。而“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海南省农垦三亚高中老安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迟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海南省农垦三亚高中老安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